上周,在遭受了一个多月的反垄断风暴后,汽车行业再度迎来一则重磅消息。
国家发改委终于开出了第一批处罚名单,从发布的公告中可以看到,首批被处罚的企业为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处罚总额达12.354亿元,成为国内反垄断史上的最大罚单。
此次罚单,一方面印证了日本汽车零部件的种种“潜规则”,同时也或将埋下了未来汽车零部件行业改变的伏笔。
从重处罚
12家企业罚单
共计12.354亿元
早在三周前,关于12家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就已经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上。不过当时,舆论的焦点更多集中在了更为惹眼的整车厂,以至于当最贵罚单真正出现,并且落在存在感较低的零部件企业时,所有人都显得有些惊讶。
8月20日,发改委发布了针对12家日系零部件企业的处罚结果:针对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8.32亿元,对日本精工等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4.03亿元,合计罚款12.35亿元。
在发改委提供的材料中我们看到,在两个案件中,当事人多次达成并实施价格垄断协议,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超过10年,违法情节严重,国家发改委依法予以从重处罚,同时对主动提供重要证据的相关当事人适用了《反垄断法》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条款。
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最重要的四个字:“从重处罚”。
果然,这次对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处罚力度,刷新了中国境内各行业反垄断处罚案中的最高罚单纪录。据了解,在此之前的中国反垄断案中,最高处罚金额是针对美赞臣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共计6.6873亿的罚款,处罚比例是在上一年度销售额的3%-6%之间。
而相比之下,这次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处罚则显得更为触目惊心。
在12家涉事的零部件企业中,矢崎、古河、住友以及NTN,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6%的罚款。而爱三、三菱电机、三叶以及捷太格特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8%的罚款。即便是第二家主动“自首”的电装和精工,也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而只有第一家主动报告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日立、不二越被免除处罚。
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处罚比例是4%-8%,比奶粉企业更上了一个“台阶”。而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的罚款区间为“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我们也由此看出,这次的反垄断,对汽车行业的确下了“猛药”。
A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等不及为这些企业叫屈:它们究竟做了什么?要受到如此惩罚?
“八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四家轴承企业涉嫌达成并实施了汽车零部件、轴承的价格垄断协议,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下游制造商的合法权益和我国消费者利益。两个案件中,当事人多次达成并实施价格垄断协议,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超过10年……”发改委的这段说明,是否让你有点背脊发凉?这个行业里,有太多东西是见不得光的。
事实上,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抱团”做法在国际上早已十分知名,而它们的一贯做法就是价格同盟。仅今年年内,已先后有加拿大、欧盟、新加坡、澳大利亚对日本精工等多家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出反垄断罚单。
正如发改委反的调查显示,自2000年1月起至2010年2月,日立、电装、爱三、三菱电机、三叶、矢崎、古河、住友等8家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价格协商的方式来进行价格操纵。正是这种价格操纵,让这些企业在日系整车厂的采购名单中轮流坐庄,显得一团和气。
据了解,日系整车厂通常偏好日本供应商。在这个背景下,每当这些整车厂需要选定零部件供应商时,收到询价函的往往也就是这些日系零部件企业。而这些收到询价函的零部件企业往往会通过协商,对这些订单进行内部分配,具体做法通常是各方约定好各自报价,分配到订单的一方报价最低,其他的则用高一些的报价负责“陪跑”。在日系车的零部件采购中,价格几乎是决定性因素,因此这些零部件企业的串通也是屡试不爽。
协商涨价的行为同样明目张胆。
据发改委调查,2000年至2011年6月期间,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4家轴承企业在日本组织亚洲研究会,讨论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轴承涨价信息。在此期间,在捷太格特的提议下,这4家企业更是组织了在上海召开的,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协商涨价的出口市场会,互相交流中国市场工业用轴承和汽车用轴承的涨价时机、幅度、产销量以及涨价实施情况等敏感信息。
这些被操纵了价格的零部件,被用于本田、丰田、日产、铃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种车型。在中国车市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里,为这些企业谋取了无法估量的不正当利润,相比之下,这次的12.354亿罚单真不算什么。
同谋十年
订单轮流拿价格一起涨
B
C
处罚之后
本土零部件企业
依然前路坎坷
其实,这次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栽跟头”,在之前广本、广丰宣布调整零部件价格之时,就已经显露了端倪。那么,重拳之后,汽车的价格体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据了解,通常这些汽车零部件的订单都有年限,也就是说,在此前的合同结束之前,这些零部件的价格依然会按照原来的合同执行。所以在短期之内,相关零部件的供应价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在接下来重签订单的时候,整车厂或许将拥有更多的议价权。与此同时,这次的罚单虽然可以减少企业的超额利润,但对整体行业的影响有限,更不会对整车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目前在国内,经销商只能向整车厂购买原厂零部件,也就是说,消费者在4S店维修保养所用的零部件,价格其实是由整车厂决定的。所以,无论是在整车价格还是零部件价格上,这轮反垄断最大的受益者或许将是整车企业,而非消费者。
同样的,在日系零部件企业垄断行为被打破之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未必就能迎来全新的春天。
据了解,国内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占比高达75%。一些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创建独资工厂或收购合资工厂的中方股份,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都不带着中方玩儿。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长达10年之久的垄断行为,也印证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受制于人的尴尬现实。而零部件行业的孱弱,更是进一步制约了自主品牌做大做强的希望。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目前我们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大部分资金不足、生产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有数据表明,我国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而在汽车电子电控技术方面,尤其涉及动力系统、油耗、排放、安全等电控零部件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部分领域存在空白。更不利的是,当下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减少了自主零部件企业的价格优势。在自身发展不足的背景下,对日系企业反垄断带来的助力微乎其微。(记者 周颖)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