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突破3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电动汽车的全球占比超过30%;纯电动乘用车研发跟上国际步伐,最高车速超过140公里/小时,续驶里程超过200公里。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喜人的成绩面前,业内人思考更多的是怎样着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
1月23日,2016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在京举行,新能源汽车主管部门的领导、汽车制造及研发企业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向。
论坛上,质量、标准、检测提及频率最高。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演讲中特别强调,质量是产业转型关键,质量建设标准为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监测、牌照申请、运行维护等环节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产品标准不一,各自为政,需要尽快的给予改进。在谈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所存在的问题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直言不讳地指出,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整车共性技术开发能力还不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拉动,成熟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对于未来要如何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时,万钢特别强调,质量是产业转型关键。他说,质量关乎到顾客信任,关乎到产业的发展,质量建设标准为先,标准体系要尽快建立起来,与标准体系相适应的检测体系也应该更加普及。同时,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每一个企业都要更加关注自己的产业质量,要把自己的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
据万钢介绍,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在逐渐完善过程中,整车、关键零部件、接口和设施以及充电设施、充电桩建设形成了有效的连接,现行的有效标准达到了87项,同时,正在审查待批的标准还有5项,在整个标准体系下,还有44项细分的标准正在研发的过程当中。专家们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研发体系,近两到三年中能够完成第一轮的所有标准设计。他希望标准能够不断更新,不断提升整个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万钢说,目前各国都在不断地加严整车油耗的法规标准。欧洲、美国、日本都设定了面向2030年的目标,分别以每年4.4%、4.5%、3.9%的进展严格油耗排放的法规,倒逼汽车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按照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新能源汽车5L以下的排放标准,即需要以每年5.5%的速度来降低总体排放,压力十分大。
在降低能耗、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各国又提高了污染物排放物的标准,美国、欧洲、日本都在逐步的加严排放限值,显著降低了氮氧化合物,CO、CH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以及颗粒物、非甲烷烃、有机气体的排放。新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对于汽车的排放,发动机的排放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汽车检测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在循环工况检测上,从过去的准静态化向高度的动态化发展,中国目前是采用的美国动态化的标准,欧洲的排放标准是从静态化、准静态化向高速动态化发展,日本从过去1015的模式向新的发展模式转变,在测试循环中,从12个加速、12个减速提高到26个加速、26个减速,包括停车、怠速熄火。他说,动态化的趋势更加符合了道路的实际运行,新的整车测试的循环工况瞬态化,加减速梯度频率高、振幅大、工况时间长。对于新能源汽车使用电机驱动、怠速停机,制动能量回收,具有节能减排减碳先天优势,瞬态工况下的优势更加明显。
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这些新的要求,各国、各大汽车企业都想出自己的办法,多动力插电式已经变成一种发展的趋势,Prius Plug-in采用了5.2千瓦时,提高了蓄电量,使纯电续驶里程超过20公里,综合油耗低于2.6L。比亚迪的“秦”,汽车检测中心对它的检测,采用电池容量13千瓦时,使纯电续驶里程保持70公里,综合工况降低到1.6L以下。上汽的荣威也达到了综合工况里程2.3L/100公里。
万钢特别指出,下一步要加快研究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加强对于退役电池的质量、性能鉴别、分级等测试评价技术和标准方面的研究,要制定相关标准,推动梯次利用。充分发挥现有在线检测监控系统作用,加快建立电池回收体系,构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产业链。同时,应该尽快出台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监督监管制度。
楼继伟表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支持完善制度、标准等软环境。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车辆和基础设施标准的修订等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政策和制度环境。(本报记者 王 辉)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