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汽车

奥迪“移情”上汽 “双赢”还是“双伤”

2016年12月05日 11:09:55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因为同样有着对豪华车市场的渴望,奥迪与上汽才硬要走到一起。有人认为这将双赢。但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上汽还停留在过去的合资思维,寄希望借助奥迪输入成型产品来谋取国内市场更多利益,这对汽车产业带来的“伤害”更值得警醒与反思。在市场愈发成为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的当下,作为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国家,我们更应创新求变,有坚持自主创新的底气与自信。

  奥迪“移情”上汽事件,在经过媒体报道后,引发的舆论还在持续发酵。尽管迫于经销商的压力,目前奥迪不得不使出缓兵之计,暂停与上汽集团关于销售和网络的谈判,但这并不是终止。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12月1日临时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表示,合作没有太大变化,具体内容和时间会适时对外公布。人们对此充满忧虑,争议更是此起彼伏。

  奥迪移情别恋,并非偶然。一方面,这是奥迪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奥迪在一汽—大众的股份只有10%,虽为合资公司贡献大笔利润,但能落入口袋的真金白银却并不多,对此,奥迪一直耿耿于怀。另一方面,源于豪华车市场竞争的倒逼。数据显示,去年奥迪在华销量57.09万辆,同比下滑1.4%,这是其进入中国市场26年后首次出现负增长。今年前10个月,奥迪在中国市场累计销售48.73万辆,同比增长仅为5.7%;而其竞争对手宝马、奔驰增速则都在两位数以上。可以说,按照奥迪当前在中国市场的疲态,其豪华车的第一宝座很快就会被取代。此时,再觅一家合作伙伴或是其最易操作的救急药方。

  如果仅有奥迪的一厢情愿,或许也不会有“出轨”事件发生。巧的是,上汽集团也在为旗下缺乏强势豪华品牌而苦恼。梳理上年度业绩不难发现,虽然上汽集团汽车产销量高达590万辆,但由于没有像样的豪华品牌支撑,其单车平均利润甚至连长城汽车也不如。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诉求,二者才不惜背上“骂名”,也要走到一起。

  对于奥迪与上汽大众的联姻,不少评论认为将“双赢”,而一汽及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则“双伤”。其实,这只是从企业角度对利益分配的浅层解读。在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上汽还停留在过去的合资思维,寄希望借助奥迪输入成型产品来谋取国内市场更多利益,这对汽车产业带来的“伤害”更值得警醒与反思。

  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之所以远不如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有车企患上了严重的“合资依赖症”。长期以来,这些企业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只重视引进成品,不注重消化吸收技术,以至于创新无力。如果说,合资是当初“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人才”背景下的被动选择,但今天市场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有了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较好的产业基础,上汽理应集中资源干自主,为何还要在合资路上狂奔?

  有人也许会说,合不合资,这不是企业之间的自由吗?问题是,不少汽车跨国公司就是利用两个中方合资伙伴的竞争,使自己在合资公司占据主动地位,坐收渔翁之利。如此循环,中方话语权不断丧失。此次奥迪“出轨”上汽,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其以此要挟一汽的策略,实际上是相通的。

  反观高铁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牢牢把住了创新的方向盘,没有一味走合资道路。和汽车一样,我国高铁也是从引进技术中发展起来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中,高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自主创新,包括在谈判中发挥高超技巧、坚守谈判底线,最终使其成为中国品牌的骄傲。尽管也有人认为,汽车产业是市场竞争型产业,而高铁是垄断型产业,二者没有可比性。但是,如何避免外方企业通过资本控制中方企业的技术学习过程,高铁发展的轨迹对汽车产业还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况且,在市场愈发成为一种战略性稀缺资源的当下,作为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国家,我们现在更应创新求变,有对合资说“不”的底气与自信。

[责任编辑:葛新燕]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