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区域经济

武汉:激活每一个创新细胞

2017年02月27日 07:49:1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字号:    

  图① 烽火科技公司的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加工产品。 本报记者 郑明桥摄

  图② 创客空间“新车间”发起者李大维与武汉创客交流。本报记者 郑明桥摄

  图③ 聚集了大批创新创业青年的武汉未来科技城。 (资料图片)

  3年前,雷军和李儒雄两个人在短短5分钟的谈话中一拍即合,决定联合创办光谷创业咖啡。

  如今,光谷创业咖啡已成为武汉“双创”孵化器地标。入驻武汉光谷创业咖啡特区的入孵团队近300个,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多达1000多场,参与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人数近10万。

  武汉作为中部的前沿阵地,被国家授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目前,武汉市已建成217家孵化器、115家众创空间和73家大学生创业特区,光谷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型孵化器正逐步成为武汉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催生了一批极具潜力的新型企业。

  创新融入血脉

  新年伊始,武汉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经理宣洁代表光谷创业咖啡接受了国家中期调研考评。宣洁说,光谷创业咖啡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成都菁蓉镇、西安西咸新区这3个双创示范基地里,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型孵化器,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

  “卖咖啡其实是为了服务创新创业”,光谷创业咖啡总经理李儒雄说,光谷创业咖啡成立的愿景就是培育打造天使投资生态环境,成为创新发展的发动机。

  1992年出生的付小龙创办的“恋爱笔记”在光谷创业咖啡孵化,已经获得来自世纪佳缘的1000万元A轮投资。“青年公寓”“块块互动”“车来了”,许多武汉的明星创业项目都是从光谷创业咖啡中走出的。

  “这里是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交流平台,也是创业培训、创新孵化和天使投资的平台,四位一体,让创意能更顺利地孵化成长为创业标杆项目,给创新创业带来示范效应。”李儒雄说。

  踩着“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的节奏,光谷创业咖啡进驻襄阳、成都、仙桃、海口、西安,在全国布局的孵化器已达20家,仅成都就有5家。这个以“光谷”为品牌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把武汉的“双创”服务品牌带到全国,也将低成本试错孵化平台模式推向全国。

  在光谷,“双创”支撑新经济长足发展的注脚十分明显。“创新创业,我们已经搞了30多年,早已融入血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双鬓已白,每一根白发,都见证着光谷创新发展的历程。

  由“一束光”的科技创新,到光电子、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五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天下谷”,创新创业是光谷的立区之本、发展之基。五大新兴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成长,彰显着未来5至10年的活力。去年每个工作日,光谷平均新增60户企业。截至去年10月,光谷企业总数已超4.5万家,企业税收较上年增长30%。大量创新创业人才加速聚集,新增社保人数11.96万人。

  烽火科技、长飞光纤是最初的创新之“光”,如今更加耀眼:烽火科技已经主持制定了7项国际电联标准;长飞光纤加快全球布局,相继在印尼、缅甸、南非成立海外合资公司,去年实现了22.4%的增长。

  华为、联想、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国家存储器基地……当下代表国家信息产业、“一芯一屏”最高水平的新兴制造业密集投资建设;万瓦光纤激光器、胶囊内窥镜机器人、万吨级生物质燃油生产线等一批世界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更擦亮光谷创新招牌。

  搭建双创平台、营造双创氛围,光谷竭尽全力。2013年打造的“光谷青桐汇”被誉为“汉版巴菲特午餐”,50多个项目累计获得16亿元融资。它和后来的“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等,都是创业青年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品牌。

  如今,在光谷,“月月青桐汇”的创业氛围热火朝天,大学生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海外归国创业者和连续(衍生)创业者共同构成了光谷特色的创业“新四军”。

  建造创业乐园

  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文胜说,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武汉以创新为核心,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城市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最好的配套服务,大力实施“创谷计划”,吸引“城市合伙人”大量集聚,让千军万马迸发创新创业活力,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10个以上“创谷”,让武汉成为创新创业的乐园。

  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南太子湖创新谷是武汉首批两个创谷之一。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包括雷军投资的103创业咖啡、大唐—西门子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威睿科技VR体验中心项目、长江众创武汉数字企业平台项目等64个项目团队入驻。

  目前,武汉经济开发区正在推进8万平方米“创谷”二期建设,提升开发区人才大厦、军山街科技产业园、汉南工业示范区等孵化器的利用效率,并加大对南太子湖私募工场等创新基金孵化平台扶持力度,打通资本与创新对接通道。同时,配合武汉实施的“城市合伙人”计划,经济开发区组建创业导师团,成立天使投资人俱乐部等,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面临去产能、补短板等供给侧改革压力,武汉开发区下辖的2万余家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均存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巨大需求。

  “运用创谷平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由龙头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关联企业等搭建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在武汉开发区经信局副局长张于威看来,大唐—西门子、威睿科技VR、长江众创、103创业咖啡四大项目集中入驻南太子湖创新谷正当其时,将对该区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瞄准未来布局

  创新创业已经融入城市的文化血脉。目前,武汉市正在大力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全市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智造,三大领域发展方兴未艾。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0%以上,新动能的主体地位正在加快形成。

  与华北、华东、华南和西部四大创新创业中心相比,中部的武汉优势明显,但在“互联网+”时代,要想迎来“双创”的黄金10年,更需要瞄准未来布局,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培育武汉地区的创新引擎企业。而这其中,人才是关键。

  “哪里是人才中心,哪里就是创新创业核心。武汉的高校多,科研优势最突出,人才生产能力强。”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师范斐说。

  光谷引才品牌“3551人才计划”,7年来已累计投入12亿元,吸引32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2名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200多名“光谷人才计划”入选者、4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4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

  如今,已有8000多位博士在光谷创新创业。刚刚公示的第九批“3551人才计划”,过半数申请人拥有海外背景,不乏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或科研院所。

  海内外高端人才不断回流,武汉优秀企业也纷纷扩展全球市场。去年,人福医药5.5亿美元收购美国药企,凯迪新能源加拿大项目投资1.5亿美元,长飞光纤南非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现在,仅光谷就有74家企业在51个国家实现投资,9家企业海外上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83亿美元,同比增长27%。

  在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学研对接上,政府不遗余力。武汉10所工业研究院,每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均给予2亿元财政支持,促进“产学研”紧密对接。光电、生物、新能源、海洋工程、资源环境、卫星导航、智能制造、遥感测绘……截至去年底,各研究院共孵化企业110家,另有在孵团队226个,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20个,为企业提供服务2.2万次,服务收入2623万元。

  创新的政务“放管服”改革,每年为创新创业者释放改革红利近2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光谷政务服务中心为办事者提供“帮办服务”,复印、饮水、停车、上网、书吧阅读全部免费,“能评”、“环评”等中介服务同样免费提供。(经济日报记者 郑明桥)

[责任编辑:郭晓康]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