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张崇贞老人(前右一)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资料图片
生命中曾出现过的那些人,即使离开了,也无法轻易忘却,那些人、那些事,在这个季节悄然浮上人们心头。
今年的清明即将到来,现代快报记者走近扫墓的人们,听他们讲述那些已经逝去的亲人、朋友、恩人的故事。在一座座墓碑背后,熙熙攘攘的扫墓人群中,在你、我、他身上,你可以看到让人感动的恩情、炽热的爱情、浓浓的亲情,以及温馨的友情……
实习生付晓晓孙倩雯
现代快报记者顾元森陈志佳
郝多王颖菲
萍水相逢、半世恩情,她将保姆和母亲合葬
雨花功德园里,有一座颇为特殊的墓,里面合葬的两人,不是夫妻,亦非亲人,而是一位南京老人和她的保姆。
丈夫、女儿先后去世
婆家想把她卖掉
“是的,里面葬的确实是我的母亲和家里的保姆,但我们从来不这么说,因为她是我们的家人、更是我们的恩人。”尹春丽如今住在纽约,她计划今年4月2日,回南京扫墓。前几日,通过越洋电话,她向现代快报记者证实了这个故事,“没有她,就没有我们全家。”
1958年,尹春丽出生在南京一个殷实的家庭,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是中学老师。后来我大哥出生后,为了照顾他,家里请了个保姆,我们叫她‘奶奶’。”
这位“奶奶”就是张崇贞,刚来尹家时,她50岁上下。张崇贞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唯一的女儿,在出生时也不幸去世。婆家觉得她会带来厄运,想把媳妇卖掉。她听了消息后偷偷出逃,一开始去了上海,1949年来到南京帮佣。恰逢尹春丽的父亲找保姆,她就这样来到了尹家。
尽管命途坎坷,但在尹春丽看来,奶奶从没消沉过。“她很疼我们,也很严厉,告诉我们,不要在苦难面前卑躬屈膝。”奶奶的教育对尹家的3个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尹春丽甚至觉得,奶奶对他们的影响,超过了父母亲。
对于尹春丽来说,“父亲”一直是个模糊的名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父亲从南京调去了他河北的原籍,在农村劳动,几十年里只回过家几次。我上大学时他的户口才迁回来。”尹春丽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小学时,他曾来学校看过女儿。“当时老师说有个人在传达室等我,我去了一看是个不认识的男人。他给我一个肉包子,我挺害怕,以为是老拐子,当时他眼泪就下来了。”直到回到家和母亲核实,尹春丽才知道他居然就是父亲。
家道中落
她坚持留下来扛起这个家
父亲工作的变动,不仅让几个孩子很难感受到父爱,更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影响。“当时父亲没了工资,母亲的工资也大幅减少,家里几乎没了收入。”尹春丽母亲决定辞退张崇贞。可这位老人却一口回绝。“她说,‘你一个人带不过来孩子,还要照顾老人。我们是一家人,要一起面对困难。’硬是留了下来。”
从那天起,张崇贞再也没有拿过工资。但她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和尹春丽的母亲一起担起了这个家。“白天她在家里干活,晚上就跑到大中桥、鼓楼的坡子上,帮人推板车,推一次两分钱。”
本以为苦日子熬熬就能过去,没想到,情况却是雪上加霜——不久,母亲也被调往了外地。“在我印象里,她大约有三次不在家,最长的一次,有两年。”
尹春丽说,这个“分裂”了的家,是被张崇贞救回来的。“我们三个孩子在两年里没有父母,没钱,如果不是她,要么饿死,要么冻死。奶奶对我们,恩重如山。”
为了养活3个小孩,奶奶推过板车,还去医院帮人坐过月子。尽管家里穷困潦倒,但她永远告诉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低头、不要自卑。”
她对尹家3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充满了爱。旧时冬天,天寒地冻,几乎每个小孩脚上都易生冻疮,但尹家的3个孩子从没生过,“她很早就开始拾破布,给我们做棉鞋。”尹春丽还记得小时候,一次六一儿童节,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一条新裙子。她弱弱地和奶奶提起这个愿望,老人一口答应,“没事!”“那年六一儿童节一大早,我就在自己床头看到了一条新裙子,粉红色的,配白衬衫特别好看。再四处一张望,窗帘没了。”尹春丽说,奶奶就是那种人——“她会用她的死,换取我们的生。”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