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点击排名

“王者荣耀”争议再引游戏分级之吁:社会矫正成本或远超收益

2017年07月06日 09:31:27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出生于2006年的江苏徐州小学四年级男孩孙宇(化名)已玩了一年的《王者荣耀》,他说自己在2016年暑假被读初二的表哥带“入坑”。

  7月5日,孙宇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刚开始玩就喜欢上了”,暑假有时间就去找表哥玩,后来奶奶买了手机“就天天在家玩”,“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上瘾。”

  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一年级的戴瑞凯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他自称也是《王者荣耀》的忠实玩家。他认为未成年人对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要求很高,而“王者荣耀就能很好地从这三个方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小朋友玩游戏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游戏比较有趣,对孩子来说有吸引力,但不要让孩子玩上瘾。” 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认为,父母必须要有榜样的作用,引导小朋友去做更应该追求的事情,比如阅读、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外出旅行等等。

  “《王者荣耀》备受争议,这也把监管不力、监护人纵容孩子的问题暴露出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11岁男孩的暑假:一睁眼就玩游戏

  孙宇说,《王者荣耀》最吸引他的是“里面的奇幻历史故事”。“现在玩的角色是曹操,感觉他是一个特别聪明、霸气的人物,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孙宇说,他不觉得游戏影响了学习,“我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做作业,从来也没有欠过老师作业。”

  “看到他玩游戏我就脑子疼,恨起来就想把手机摔了。”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孙宇的奶奶在徐州农村带着孙宇念书,她对11岁的孙子沉迷游戏“深恶痛绝”。她告诉澎湃新闻,2017年暑假已有多日,孙宇“一睁眼就玩游戏,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叫他三遍五遍就跟没听到一样”。

  “他爸爸打电话来,怎么说怎么商量,就是不接(电话)……手机比亲爹还亲,玩游戏玩得六亲不认了。”孙宇的爸爸妈妈怪奶奶没管好孙子,这惹急了老太太,“不给他手机能行吗?又吵又闹,缠死人了。有时候让他玩两个小时休息两个小时,休息下眼睛——现在眼睛都近视了,但手机到他手上根本抢不下来。”

  孙宇的奶奶说,有一次家里断网了,孙宇“就跟掉了魂似的,一点精神都没有,看了怪心疼”。她还说,虽然孙宇成绩没下降,但不玩游戏会考得更好。以前没有手机没有游戏,孙宇会带很多书回来看,比如漫画书、自然书。家里没买,他就能从同学那里借。现在回家却从不翻书,家人给他买的书,连看都不看。

  孙宇则嫌奶奶太烦,“天天唠叨”,“不想听她说话”。至于为什么不接爸爸电话,孙宇的理由是:“我本来就不想理他啊,他现在越来越霸道,每次来电话都让奶奶没收手机,不喜欢他了。”

  奶奶听说腾讯近日开始限制12岁以下小孩每天只能玩1个小时的《王者荣耀》,觉得“很好”,但“限制不让玩更好”。不过,孙宇说,他并未用户口簿上自己身份证号实名认证的账号登录,而是借来同学的账号,不受年龄限制。“上午11时开始玩,除了午饭时间,到下午3时左右,一直在玩,没强制下线,就是1小时的时候有提示,让注意休息。”

  “未成年人能从游戏战队中获得归属感”

  在远离徐州的重庆,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一年级戴瑞凯也是《王者荣耀》的忠实玩家,最高打到黄金2段位。

  戴瑞凯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7月5日,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未成年人痴迷这款游戏的现象。

  戴瑞凯认为,现在未成年人的家庭条件普遍不错,他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有足够保障,而对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要求则更高,《王者荣耀》就能很好地从这三个方面满足他们的需求。

  “现在的未成年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网络游戏是他们社交需要的一大来源。” 戴瑞凯告诉澎湃新闻,社交需要讲究情感和归属,《王者荣耀》通过和好友“开黑”(即语音或面对面交流)、建立战队或随机匹配玩家等方式,来满足未成年人的社交情感,“尤其是在战队中产生的归属感,使玩家对游戏越来越忠诚,从而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游戏上。”

  孙宇也觉得,因为玩游戏跟同学的关系更亲近了,“放学后大家会一起开黑”,一些年轻教师也会跟他们一起玩。

  此外,戴瑞凯还认为,玩《王者荣耀》输了不会有太消极的惩罚,赢了则会有声音、图案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还可以为队友点赞。游戏胜利的正面刺激满足了未成年人渴望被尊重的情感,拿到MVP的荣誉更能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

  上海民办复兴初级中学一位教师在学校常会遇到沉溺游戏的学生。她对戴瑞凯的说法颇为赞同:“如果青少年在生活中朋友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朋友,而他在游戏中很厉害,则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吸引到更多朋友,就更不愿意回到现实中。”这位教师认为,游戏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离开现实的外壳,看上去解决了小问题,实则产生了更大的问题。

  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上海应用工程技术大学教师朱敏告诉澎湃新闻,在现代消费主义社会,消费更注重体验性和带入性,网络游戏正好满足了这二点。“有研究表明,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开发者利用这一点,直击人的生物特点。网络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沉浸于此的人会丧失社会性,而这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乃至人工智能的特点之一。”

  “我们应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 朱敏说。

  《王者荣耀》暴露监护人的监管不力

  山东济南一名三年级小朋友一年前受同班同学影响开始玩《王者荣耀》,使用父母手机,用哥哥的QQ账号登录。“父母会监督的,每天只能玩一个小时左右,对生活学习没有太大影响。”他的哥哥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对“限玩令”持乐观态度。

  “现在玩手机也是一种趋势吧,你看大街上那些年轻人,走路骑车坐公交车,手机都是不离眼睛的。小孩子不给玩也不行,跟不上时代,跟班里同学可能也玩不到一起。”在智能手机流行及网络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时代,孙宇奶奶对孙儿的“监管”多少有些无力。

  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从事家庭教育多年,她认为家长应在引导孩子合理游戏中发挥更大作用。

  “小朋友玩游戏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游戏比较有趣,对孩子来说有吸引力,但不要让孩子玩上瘾。”郁琴芳7月5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长时间面对手机屏幕,会对孩子的身体有所损害,而沉溺网络游戏也会对孩子的注意力、语言沟通能力、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

  “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能够做到有节制地玩,不沉溺于网络,这可能是家长相对需要关注的。”郁琴芳认为父母必须要有榜样的作用,引导小朋友去做更应该追求的事情,比如阅读、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外出等等。“让小朋友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线下的生活,否则会越玩越起劲。”

  “《王者荣耀》备受争议,这也把监管不力、监护人纵容孩子的问题暴露出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他近来一直关注这款游戏引起的舆论事件。

  “本来开发出一款深受市场欢迎的游戏,是游戏出品方、经营方的荣耀,也是我国游戏业发展的成果。可是,在众多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后果面前,消除负面影响付出的成本可能远大于游戏的收益,这对社会和部分家庭来说就是祸害。” 熊丙奇认为,出现这样的局面,没有人是赢家。

  因而他力推游戏分级制度,“由监管部门对游戏进行专业的分级,确定游戏的适用人群,要求经营方严格按规定经营,这是避免游戏对未成年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可行办法,也是国际经验。”

  熊丙奇告诉澎湃新闻,政府部门的分级监管、游戏出品方经营方的合法规范经营、监护人按分级制度履行监护指导责任,是中国游戏市场既规范经营又避免让未成年人陷入网瘾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郭晓康]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