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伟大的家族为何你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古训?
文|张弘一 编辑 | 严凯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3月20日,在位于纽约Pocantico Hills的家中,101岁的戴维·洛克菲勒于睡眠中安详离世,成为了世界上最长寿的亿万富翁。
据福布斯公司估算,戴维·洛克菲勒身家32亿美元,在“2015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排名第211;在“2015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排名第603。
戴维?洛克菲勒曾是大通曼哈顿银行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控制大通曼哈顿银行十多年。他也是一名慈善家,因热衷慈善在1998年荣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民间荣誉之一。
戴维·洛克菲勒的辞世的消息一出,之所以引发全世界的关注,还因为他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创始人、慈善家、资本家约翰·戴·洛克菲勒最后一个辞世的孙子。
1937年5月23日,约翰·戴·洛克菲勒在佛罗里达的住宅中辞世,他的葬礼在哈得孙河东岸的珀坎迪克庄园举行,他在当时算是美国商界史上最瘦削、最长寿的人之一,享年98岁。
彼时,作为约翰·戴·洛克菲勒最小的孙子,戴维·洛克菲勒21岁。
葬礼结束后,长期在祖父身旁服侍的贴身男仆就把大卫·洛克菲勒叫到一旁,说了这么一句话,“戴维先生,在你们几个兄弟中,你的祖父总认为你最像他,……他也最喜欢你。”
没有比“你最像他,他最喜欢你”这样的评价更有力量了,这句话令当时年轻的戴维·洛克菲勒心中欣喜万分。
一生叱咤风云的约翰·戴·洛克菲勒坚持“自律者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条被大卫的父亲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写在了《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显然,在这一点上,101岁的戴维谨遵了他的祖父之言。虽然戴维长寿,但是近年来他一直目送自己家族的姐姐和哥哥相继辞世。
洛氏家族如何建立
子嗣众多的洛克菲勒家族至今已繁盛六代,方兴未艾。这个家族驰骋于美国工业、政治和银行业,也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从老约翰·戴·洛克菲勒一开始建立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的资源,积聚了这个国家历史上最大的个人财富,成为美国第一个10亿富翁。
在老约翰创立财富的基础上,洛克菲勒家族沿着自己的时代向前走。根据福布斯美国最富有家族排行榜,该家族健在的成员有200人左右,拥有的净资产总计约110亿美元。
这个伟大的家族在过去的150年发展史代表着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代表。
那么,这个绵延六代的家族最初是如何建立的?
对于洛克菲勒家族的发家史,留给外界的一直是神秘和低调。市面上围绕洛克菲勒家族展开的书籍逾600多种。2002年,87岁的戴维·洛克菲勒违背其祖父“洛克菲勒家族的人不出自传”的遗训,继其祖父之后首度发表个人自传——《洛克菲勒回忆录》。
在该自传中,戴维披露了自己的祖父老约翰创建并经营着标准石油公司,由一星期只挣5美元的干货店小职员变身“美国最富有的人”。
实际上,老约翰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属于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家垄断性企业,它牢牢控制着美国的石油业,在其巅峰时期,曾一度控制了90%的美国炼油业,而且还在顽强地收购最后的10%。
随后,标准石油公司继续向海外市场扩张,赚取国外丰富石油资源利润。后来,在老约翰的律师多德所提出的“托拉斯”理论指导下,标准石油公司开启了并购的步伐,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垄断时代。
富可敌国的老约翰也因此得罪了很多竞争对手、还有法院、国会等,来自外界的争议、诟病乃至攻击不断,老约翰一度名誉扫地。直到1911年,经过长期的法律诉讼后,最高法院裁定将美孚这家”托拉斯“公司解散,但因此拆分出来的许多公司至今依然存在,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亚美以及其他30多家公司。
而老约翰本人也于1896年离开了标准石油公司总部,58岁的他开始玩起高尔夫。他唯一的继承人小约翰·洛克菲勒自大学毕业以后,就在老约翰离开公司后的第二年10月进入该公司,接受老约翰的石油生意。
伏尔泰说,“一个人过早成名是多大的累赘。”戴维认为他的父亲小约翰·戴·洛克菲勒很早甚至毕生都背负了“过早成名”这个包袱。言外之意,他的父亲从一出生就继承了他祖父的巨大财富。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戴维的父亲小约翰·戴·洛克菲勒摆脱洛克菲勒家族原有的核心业务,将他的一生付之于慈善事业。
和约翰·洛克菲勒一样,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早年吃过“叫人透不过气”的苦,由此延续了约翰·洛克菲克的强大的财富观基因,“我是生到这份财富里,对此毫无办法。这份财富就像空气或者粮食或任何其他要素一样存在那里。”戴维的父亲在晚年这样解释。
洛克菲勒家族的衣钵为第三代创造了比财富和名望更多的东西。但随着戴维·洛克菲勒的辞世,关于洛克菲勒家族的更多真实内幕,一切也随之而去,静默如谜。
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广场30号,这里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都市计划之一,简单实用而悦目的外观,继承了包豪斯建筑“Less is more”的风格。
71年前,约翰·戴·洛克菲勒的五个孙子曾在这里的5600室开过无数次激烈的“兄弟会议”,以往平静的楼层热闹起来。
彼时,正处于二战后的洛克菲勒家族正处于的重要转折点,刚从二战战场退伍下来的洛氏五兄弟期待重振自己的事业。
他们经常讨论的焦点是:应该以个人身份去独自干还是作为洛氏第三代一致行动?能否二者兼顾?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抱负。
这座被命名为洛克菲勒中心的建筑,曾为美国商业建筑树立起了一个模式。如今,每天来自全世界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对于洛克菲勒家族,世人惊叹好奇,为何它能够打破中国“富不过三代”的古训,绵延至今?
首先,发展到洛氏第三代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变化,二战后,人们对于社会和医疗的需要极为迫切。
小约翰·戴·洛克菲勒的6个子女,最大的是女儿芭布斯,其他的都是男孩,从大到小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戴维。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来参与社会的建设之中,尽管如此,知道他们的人并不多。这和洛克菲勒家族长期以来不成文的规定——低调、不炫耀有关,这或许是这个家族财富和子嗣长期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据说,他们的父亲住在一个没有行政管辖的小村子里。
另一方面,从洛氏第三代开始,尤其是透过被老约翰·称为“最像他”的戴维,他和他的祖父及父亲之间的相处模式,可以窥见这个家族重视教育方式及经商理念的培养。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曾被外界喻为老洛克菲勒写给他的儿子的38封教育信件,如同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一样,被视为经典的家训甚至是致富圣经,这些家书影响着整个洛克菲勒家族甚至是后人。
童年时期,戴维的父亲就开始训练他们的经商意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每周会给他们每人三角钱的零花钱,同时要求每人准备一个小账本,将这三角钱的使用情况做一个记录。然后交给他的父亲,如果使用合理,还能得到相应的奖励。
随着年龄的增长,零花钱的数额在增加。日积月累之下,戴维的零花钱越来越多。后来,戴维的父亲故意不给孩子们零花钱,由此教会他们自己去赚钱。
戴维回忆说,小时候的他被培养开发家里的一切能赚钱的杂物去赚钱。比如在捉阁楼上的老鼠来养殖进行交易、帮助邻居除杂草以赚取零花钱等等。他甚至设法取得了为全家擦皮鞋的特许权,每天清晨六点前起床,以便在全家人起床前完成工作,擦一双皮鞋五分钱,一双长统靴一角钱。
实际上,这些赚钱的方式都是从他的祖父老洛克菲勒那里传承下来的,他的祖父在已经能赚数百万美元时,还依旧保持着记账的习惯。戴维在童年时代没有享受像富豪一样的生活,他的穿着很普通,和雇工一样,生活简朴素但是很快乐。
戴维的童年记忆里大多是他的祖父和父亲的影子。在他的印象里,将毕生时间、精力和兴趣都交给标准石油公司的祖父老约翰是个偏执狂,“你可以认为他是死心眼儿、精力集中、一种有偏执狂的人士。”
有一个关于老约翰的故事,他和朋友们到乡下去考察,路上遇到一个男孩赶着马车拉雪橇,上面装着一个桶。他的朋友们注意到这个孩子边赶马车边吹着口哨,欢喜若狂。
老约翰见此景,却说这个年轻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朋友们问他其中缘故,他说,“因为他心里不想着赶马车,这才是他的正经事。”还有一次,他被叫去一个炼油厂的火灾现场,到场的老约翰并不是去发号施令或者帮忙,而是站在现场拿着笔纸画新炼油厂的图样。
在工作的极致投入上,戴维的父亲小约翰缺少冒险和改革创新。他是个深有谦卑感和责任感、十分严肃而笃信宗教的人,但对于庞大的洛氏家产,他觉得自己一直扮演的就是个管理员或管家的身份。
说到管理,其实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有很多被戴维称之为“看家狗”的员工,他们有着几乎与老约翰不相上下的资历。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洛克菲勒家族的活动变得井井有条。即使是戴维的姐姐和4位哥哥初来乍到,也是要先被他们带去聆听教诲,这大概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入职培训”。
虽然在戴维看来,有些方法已经陈腐不堪,比如会有果盘子、茶水壶、甜饼之类的“茶叙”礼节。但在类似“茶叙”这样的礼节熏陶下,在洛克菲勒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六个兄弟姐妹最终没有继承老约翰的祖传衣钵进入石油行业,而是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了行业。
戴维最年长的哥哥约翰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很务实勤勉的人,性格腼腆、不擅长社交,他把毕生精力都放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上,他对生活的失败者有一种同情感。后来,为反对弟弟纳尔逊一手控制家族事务,约翰发起一场激烈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在慈善事业上,约翰也是“洛克菲勒家族成员能够引以为豪的”。
老二纳尔逊最终成为了美国一位有影响力的政治家。1958年年成为纽约州州长。他曾把目光瞄准总统宝座,为了获得支持,甚至发起花销巨大的公关活动,还要求家族成员全力支持自己。
老三劳伦斯是一名保守党人士,在纳尔逊的竞选中尤为卖力,最终帮助纳尔逊成为美国第41任副总统。
戴维这样评价纳尔逊:“我觉得他其实是一个为了满足自己野心可以牺牲一切的人。”
老四温斯罗普·洛克菲勒后来成为了阿肯色州州长。戴维则进入了大通银行,在他的带领下,大通银行海外市场也不断得到开辟。银行分支在60年代从11个增长至73个,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整整翻了七倍,并成为首家在莫斯科和北京开设分部的西方银行。
与此同时,大通的国内业务却饱受诟病。在1970年代早期深陷财务报表作假丑闻、贷款坏账率高企和系统技术故障等泥沼,1974年到1976年的国内盈利也出现了下滑。对此,洛克菲勒在其自传《洛克菲勒回忆录》中回应称:“在海外做的一切并没有背离我对大通银行的管理责任,所谓的‘表外事务’都同大通银行的经济壮大与国际影响力密切相关。”
从二战退伍下来的戴维·洛克菲勒经过再三考虑后,接受了他的舅舅温思罗普·奥尔德里奇关于进金融业的提议。而在此之前,戴维对为政府或非营利机构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经过深思熟虑以及和家人多次谈论之后,拒绝多位美国总统让其担任财政部长的邀请的戴维于1946年4月进入当时地位和历史显赫的大通银行。
致力于慈善事业
除了巨额财富外,洛克菲勒家族也因为一生捐出巨额资产用于慈善事业为世人所知。比如最早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是洛克菲勒慈善王国最大的海外医疗项目。
此后,他的后代主要成员都延续这一做法,家族旗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长期关注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
戴维的父亲小约翰说自己在家里无功无过,只是用这份财产替大多数人做好事而已。而他所说的做好事就是洛克菲勒家族所倡导的慈善事业。
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戴维和他的哥哥姐姐也都热衷慈善。仅戴维一人,有媒体估算,其一生中共捐出了9亿多美元。
2005年,戴维向纽约的两个机构——大都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洛克菲勒大学分别捐赠了1亿美元。大都会现代艺术博物馆是由他和他的母亲共同创建的,而洛克菲勒大学则是他的祖父发起成立的。
戴维的母亲是喜欢跳舞和现代艺术的女性,同样热爱艺术的戴维经常鼓励企业家赞助地方上的小型艺术馆和博物馆。在戴维90岁生日时,他还组织了850人参加的名人筹款晚宴,每一桌的席位高达9万美元,捐款全部归纽约现代艺术馆所有。
2006年,戴维向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捐赠了2.25亿美元。该基金于1940年由戴维和他的兄弟们成立,使命是推动全球社会变革。2008年,戴维.洛克菲勒向母校哈佛大学捐赠了1亿美元。
2010年8月4日,在由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联合发起的“捐赠承诺”行动中,戴维承诺要将自己过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
对于财富的处理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财富观。戴维的父亲说,“有关财富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它,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用来作为建设社会生活的一个工具。”
结语
早年,戴维曾批判他的祖父是个工作狂,然而,他自己90多岁的时候,也同样保持着疯狂的工作节奏。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戴维都在代表大通银行、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三边委员会满世界跑。他与全球领导人私交颇深,从中国的邓小平到南非的曼德拉,从伊朗国王到亨利·基辛格。他也成为在改革开放之初与中国密切接触、并成功开展商务活动的国际金融家,1973年6月29日,周恩来总理深夜会见洛克菲勒长达两个多小时。
戴维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自己的人生非常精彩,他说,虽然物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一个人过得快乐。但是,如果没有好友和重要的亲人,生活会非常空虚和难过,那时物质的东西也不重要了。
彭博社在3月21日发表文章说,戴维·洛克菲勒的去世,标志着洛克菲勒家族的历史又翻过一个篇章。戴维和他的兄弟们(劳伦斯、约翰、纳尔逊和温斯罗普)纵横商界、政界、慈善界和艺术界,令任何美国家族都望尘莫及。
斯人虽已去,千载有余情。“虽然我们兄弟五个存在明显分歧,甚至在很多问题上利益相互冲突,但家族聚会却令我们学会彼此尊重和喜爱,这是其他富裕家族所缺乏的财富。”戴维曾在自传中写道。
参考资料:
《洛克菲勒回忆录》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美国银行家、慈善家大卫?洛克菲勒去世: “我度过了有趣的人生”》来源:界面 作者:Alice Wang
参考来源:洛克菲勒家族财富传承研究所、澎湃、腾讯财经、彭博社、中新网等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