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求新“奶酪”
金融危机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消除,山西煤矿重组余波未止,房地产“崩盘”愈演愈烈,行走在后危机时代的浙商亦步亦趋。“我们的思维可以再广一些,投资可以再活一些。”胡祖光认为,目前浙商对教育科技方面的投资不够,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独立学院应该要跟企业合作,形成双赢,但现在只有浙江财经学院得到了企业的投资,而且还是在政府的‘撮合’下完成的。”胡祖光说。
在会上,胡祖光还给在场200余名浙商代表算了一笔账。他说,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企业的教育投资回报率将近10%,但一些企业还是热衷于那些回报率高、风险大的项目,如房地产。“有资料显示,超市巨头沃尔玛每年的净利润率也只有3%左右,他们靠的就是长期有规模的发展。”
浙江中大集团副总裁胡小平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说,2009年美国在如此萧条的经济形势下,仍有将近3%的GDP增长,就是美国长期的教育科技投资在发挥作用。”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当前,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放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浙商或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其中转型升级必不可少,可能有牺牲,可能有一段很煎熬的过程,” 胡小平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指出浙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过去,各地都缺钱,浙江资本被看成是各地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但现在中国“富有”了,浙商对各地政府的吸引力将逐步下降。“所以浙商自谋发展,从科技含量上取胜。”
“我们企业已经看到资源紧缺的问题了,所以我们正在调整生产结构,将目标瞄准低碳和科技。”杭州名企圣奥集团产品开发部经理朱礼刚对记者说。据悉,该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将纳米技术和竹炭材料运用到其上,同时,还把传统家具与现代前沿科技结合,打造智能化家具。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一些先行者揭起了“改革风暴”。杭州正泰太阳能公司组建了一支世界级研究水平的研发团队,并模仿硅谷模式,杭州晟元技术有限公司自行研发DSP,既降低了成本,也保护了知识产权的完整性。
浙商前行路在何方
浙商,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具希望的商人群体,冠之以“中国的犹太人”的商业部落,用自己的实力在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上迎浪前行。
2009年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浙江民企就占161席,局全国榜首。入选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总计409589亿元,户均81.78亿元,同比增长161.8%。另据悉,浙江省90个县中,有82个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块状经济。
“但金融危机过后,浙商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也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小平认为,随着产业不断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的转移,浙江制造将面临人力资源、人才欠缺的问题,另外,就是要积极推动实业资本证券化,走上市公司道路,促进浙商做强、做大,规范发展。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曾多次提出,浙江不能老停留在“散”和“小”的层面,应该挤进国家级的大战略、大项目。
最后,胡祖光认为,浙商还应积极在海外寻求资源,积极走出去,这是一种趋势。(完)
[责任编辑: 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