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成功地利用“神舟十号”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开始了为期15天的太空遨游。
昨日13时18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飞船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将进驻“天宫一号”开展多项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
自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先后突破了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空间应用也一直与火箭、飞船等系统的发展同步进行。
经过“神一”到“神九”的试验性飞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顺利进入应用飞行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航天技术应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这是神舟飞船的第10次发射,距离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飞太空恰好10年。这一期间,共有10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随着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高,今后我国还将发射更多的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以及实验室,并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国际领先的天地往返系统
我国由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组成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是世界上目前除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外,仅有的可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的实用性系统,达到了当代国际同类水平。这个系统可以为在轨的各类航天器输送人员和物资。
“从神一到神九的试验性飞行,都是以突破关键技术为目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对新华社称,“就好比研制一种新车,需要在不同的道路上试车。现在试车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作为产品投入应用。”
据介绍,经过多次飞行考验后,长二F火箭和神舟飞船得以技术固化,并形成了高可靠、高安全、可载人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而这一切,都是靠着一点点的进步完成的。
“中国在发射第一个载人宇宙飞船后,只用十年便有能力建造太空站。”美国《世界日报》评论说,中国的太空计划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称,“神一”到“神九”都是试验性飞行,而这次则是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太空飞行,这表明中国已基本掌握建立空间站的核心技术。
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索的最佳平台,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最高目标。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依靠科技创新,我国将形成独特的空间站模式,不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实现超越,空间站建造和运营也更为经济合理。”周建平说。
在谈到空间站的经济性问题时,周建平对新华社称,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庞然大物,展现了当天航空技术、载人航天最大的成就,但是它是依靠航天飞机的支持,花了1000亿美元才建成的。
航天科技成果进入收获季
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验之后,中国航天科技成果已经进入了“收获季”,一些更为先进、更为尖端的技术创新也正在通过“神舟十号”不断萌生、成熟。
作为航天通讯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承担了“神一”到“神十”运载火箭通讯测控研制工作。41所研制的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和基础测试仪器为神舟飞船地对地、地对空的通信设备提供了定位和通信保障。
从长征二F运载火箭到神舟载人飞船,中信重工生产的超硬钢锻件被广泛应用。如在长征火箭顶端安装的逃逸塔,国内目前能生产这种航天锻件的,仅有中信重工旗下的重机公司一家。
伴随着“神十”上天,绿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送的辣椒、芝麻种子及微生物菌种也参与飞天,进行航天育种。而此时,八一农大的科研人员们,已经开始收获“神舟八号”太空良种结出的硕果。八一农大曾选出7个甜瓜品种和4个西瓜品种,搭载“神舟八号”开展航天育种,目前这批种子已经培育出了第5代,新型甜瓜品种外观艳丽,果肉翠绿清香。
1987年至今,我国已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目前已有近百个品种培育成功并加以推广应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近年来,中国空间科学的大部分飞行实验都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实施的,空间应用的水平也大幅提升。动力、控制、信息、电子、测控到能源、材料、化工、纺织等与载人航天工程紧密相关的行业也得到推动。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