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商业  > 正文

低效率企业霸占金融资源 市场化清理"僵尸企业"

2013-08-06 09:1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按照以往的经验,大量货币投放之后,宏观经济往往应声而起。但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却没能延续这样的规律。央行在最新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0.1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2.38万亿元,增幅非常明显,而且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也迅速增长。今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高达15.7%,虽然到6月末降低到14%,但仍然远远超过13%的目标值。然而,大量的流动性注入之后,实体经济几乎没有积极响应。今年前两个季度的GDP增速一路下滑,进出口贸易数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经济运行的关键指标也不理想。这就是业界一直重点关注的“货币热、经济冷”的现象,也就是金融与经济数据“不同步”。有人认为金融体系存在大量“货币空转”;也有人说,很多已经无望恢复生气,但因为获得信贷支持而免于倒闭的“僵尸企业”目前大量出现。总体来说,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比较低。

  央行最新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了“货币热、经济冷”的问题。虽然,金融传导到实体经济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现在看来,这个理由可能已经不能全面解释这个现象。问题出在哪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将就此评论。

  吴庆:现在的“货币热、经济冷”的这种状况是由于之前几年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前几年的经济增长是产生了巨大的效果,2009年十万亿货币的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实是远远大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但是这种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它的边际效果是递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微弱。那么现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已经消耗殆尽了。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下一轮还是不是应该再用这样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我认为这是不行的,这是一种不可持续而且是具有非常高的一种风险的做法。

  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M2等金融指标迅速攀升,显示出流动性比较宽松;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一直呈现偏冷,让人不免担忧。这一对矛盾存在时间已经不短了,业界分析、讨论也比较多,为什么一直难以有效缓解?

  吴庆:这次央行判断低效率的企业占用了过多的金融资源,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这跟体制有关,金融体制过多的偏向于大企业,过多的偏向于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那么大量的资金流入了这些大的和国有的公司,而这些大的国有公司,它的生产方式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它是靠上项目、上规模、增加产出。所以导致中国经济的结果就是产出量增长的太快,过剩越来越严重,但是这种生产能力的增长,并不能够增加产出,因为产出已经足够的多了,现在需要的是别的东西、新的东西,像美国创造出比如页岩气、3D打印机或者谷歌眼镜这些新的东西,可是中国大量的大企业和央企创造力是不够的,这就是低效率的核心所在。

  “货币热、经济冷”,那么货币政策该何去何从?对于这个问题,业界存在分歧。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思路,央行表示,“贯彻宏观稳住、微观放活和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要求”,“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下一步,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吴庆:首先将来货币政策的决策会越来越困难,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货币政策的选择,是有一个区间的。在一个范围当中都可以,只要不出边界都可以,但是未来遇到的情况是货币政策可以选择的空间会越来越狭窄、会越来越小、受到的约束会越来越多,所以货币政策会越来越困难。第二当前的货币政策应该在稳定的基础上适度的宽松,并不是说让货币政策继续发挥保增长的作用,但是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还是没有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保增长的任务会越来越明显,保增长的压力会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一定要维持金融体系,要有足够多的流动性,不要在这种情况下爆发全面的危机。第三对货币政策不要期待过高,比如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金融体系效率过低,把大量的资金配置给了那种低效率的企业,但是要解决这种问题,不能够依靠货币政策,要依靠这种金融体制的转变、改革,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面,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这种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这些都是向好的方向变化。当然这种好的变化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它们带来的问题,有它好的一面,有它坏的一面,但是长期来说好的一面更多。短期来说阵痛必须忍受过去,不能够因为短期的冲击就停止这种转型。

  单靠货币政策难以改变经济与金融数据相背离的现状,中国需要进一步的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需要及时找到结构转型的方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该尽量避免绕开“僵尸企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恰好相反,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怎么克服这个障碍?

  吴庆:僵尸企业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的企业、国有企业或者是和政府关系非常紧密的,比如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它是由于获得了政府的隐形的或者是公开的担保,有一些企业可以苟延残喘,可以继续存在着,而且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对于这样的僵尸企业,它的改革只能从政府自己改起,改好了政府才能解决这一类僵尸企业的问题;另一类,跟政府没有多少关系的,离政府很远的企业,如果它成了僵尸企业还能够苟延残喘的话,一般来说是因为它的规模太大,已经把银行绑架在其中,跟金融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如果这家企业倒闭的话,也会连累跟它关系密切的金融机构倒闭,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加强金融监管来解决问题。这两类情况应该靠不同的方法解决。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