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微信支付手机费用,延迟支付导致费用48小时到账。本期《天天315》重点关注:当新方式碰到老问题。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让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一天,我们到一个小餐馆吃饭,吃饱喝足一抹嘴大喊一声买单,服务员到前台把点菜单打印后拿到我面前,然后这个单子上除了我点的菜和总价以外,还有一个二维码,我拿起手机微信扫一扫然后用微信支付把钱给付了,这是件多酷的事情!商家还需要什么POS机?
当然微信支付真的要成为移动支付王者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除了培养用户习惯问题外,还要解决线下商家资源、餐馆系统改建等问题。公众账号又圈来一大批的线下线上企业商家,未来一旦商家逐步接受这种付款方式,将进一步推动微信用户来使用。应该说,微信支付的未来一片光明。
但是消费者在利用微信支付的时候,还是遭遇了一些问题。最近,《天天315》节目组接到武汉消费者齐先生的投诉,说他在利用微信支付手机费用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
齐先生:我昨天手机停机了,然后我充了一笔话费,当时没有充值成功。已经扣费了,但话费没到位。昨天打电话给腾讯微信客服,说昨天是建设银行网络故障问题,因而导致这个情况,今天话费就到了。
齐先生说,他和微信客服联系,对方说,是因为款项接收端的银行系统出现问题,所以造成延迟,应该在24小时之内可以完成支付,如果支付不成功,钱款将会返回到支出银行的账户上。
齐先生:这确实是他们公司网络的故障。
记者:它是会不到帐,还是会延迟到账?
齐先生:延迟到账,晚上10点钟,会充到我需要交手机费的那个账户。如果没到账,钱就返回到我的农行卡里面。
今天上午,记者再次致电齐先生,了解他的钱款是否顺利支付。齐先生回复,钱款已经顺利的支付了手机的费用。
昨天下午,记者开始联系腾讯微信产品部,希望他们能够在节目中为用户做一些微信支付的普及工作,尤其是它能如何便捷的完成支付,以及会如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和账户资金安全。你来我往的联系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最终腾讯公关以微信产品部领导都在出差,无法接受采访以及审核文字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他们只是告诉记者,将尽快调查用户的问题。
文思海辉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徐志强指出,移动支付本质上来说用的还是互联网技术,这个互联网技术有别于我们前几年的手机支付。手机支付基本上都会有一些运营商的卡等运行介质,而移动支付的广义内涵上包括手机支付,但是它扩展了,让微信、新浪微博等这些服务实体介质也可以做支付。
徐志强表示,就移动支付技术本身来讲,充值也好,还是去餐馆的消费支付也好,其实它的核心本质其实是“SMAC”,“S”(Social)就是一个社交商圈,社交商务,既是产品提供的一个生态圈,也有消费者线上线下的对接。“M”(Mobile)是移动技术。“A”(Analytics)是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的分析既可以给消费者习惯和产品营销提供一些支持,同时也可以防范风险,作出一些在线的事实干预。最后一个“C”(Cloud)就是云计算,中国有6亿的手机用户,用云计算来支持大量的数据使用,这些都是它的一些技术支撑。
微信支付为什么产生延迟支付?徐志强认为,微信跟支付宝比起来有一些差别,这个差别更多的应该是在签约银行的数量上。支付宝可能在签约银行方面会更多一点,所以这种延迟支付的现象可能会少一些,因为它是两家银行直接由支付宝做快捷支付了。而微信的话,签约的银行数小一些,偶尔会产生延迟支付的情况。
专家点评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赵占领、中国消费者律师团律师胡钢就今天的案例进行分析。
经济之声:微支付、微博支付和支付宝是移动支付三大渠道,此前,微博、微信朋友圈中也存在商品销售的信息,但是难以把微博和微信认定为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什么?
赵占领:主要是因为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性质或者说职能主要包括信息的发布、包括交易的撮合,还有消费者下订单以及支付的整个过程。但是之前的微博还有微信朋友圈对商品的推销,更多的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展示商品,而且这种商品的信息是以链接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当你点开之后,它会跳转到第三方平台,之后的交易过程都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这样的话,微博或者微信朋友圈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现在的新消法关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制定,还有现在修改的《食品安全法》的第三方交易平台,还有工商总局、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关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规定,都无法直接适用于之前的微博还有微信朋友圈。
经济之声:开通移动支付功能之后,比如说像微博支付,个人用户也可以发布商品信息并且进行收单,这是不是意味着,由于支付功能的介入,微博、微信也终将会成为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并承担网络交易平台相应的法律责任?
胡钢:这种趋势比较明显。微博、微信本身是一个网络社交工具,特别是微信的朋友圈中都是认识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彼此间的信任感更高一些。在此情况下,它不断引入商家公众账号也好,个人展示也好,与相应的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的职能越来越接近,很可能未来完全具备相应的职能,所以也应该勇敢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经济之声:现有的移动支付渠道比如说微博或微信支付的大致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赵占领:这个流程非常简单。对于微信支付来讲,它实际上绑定你的银行卡,只需要输入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码,在这个过程中再自己设置一个支付密码就OK了,连银行卡的支付密码都不需要。一旦设置成功之后,你在支付的时候,只需要输入支付密码,其他的都不需要,所以支付的门槛比较低。微博支付跟微信支付比较类似,只不过微博绑定的是支付宝的账号和支付宝密码。
经济之声:如果说只是绑定一个银行卡,你自己设置一个支付密码,连银行卡本身的密码都不需要的话,那它的安全性有多高?
赵占领: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它在方便用户,降低使用门槛的同时,确实有一些安全的隐患。如果说你的身份证号码、姓名以及手机卡号,如果这些信息泄漏,或者被别人知道的话,其他人就可以通过伪造身份证的方式,去补办你的手机卡,补办手机卡之后他就可以按照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支付的流程,绑定你的银行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微博支付或微信支付有手机短信验证,但验证短信信息会发送到诈骗分子的手机上了,这样的话,整个流程基本上可以绕开真正的本人,所以也存在相应的风险。
经济之声:大致会有哪些安全隐患?
胡钢:实际上是两部分的安全隐患。第一部分是你的个人敏感信息的泄露。比如说你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包括你相关的购物记录、个人的偏好等等,都可能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被大规模泄露出去。第二类就是涉及到个人财务上的安全。如果你相关的银行卡数据被泄露之后,银行卡中的资金可能会被窃取。如果是你的银行卡是信用卡的话,可能会出现透支,在透支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移动支付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风险。总体来说,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关移动支付或者说互联网支付方面的欺诈案件确实存在,但是一些合格的、比较有诚信的互联网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最有利的一点其实是所谓的责任保险,比如说微信,微信去年9月份推出微信5.0版的时候,就已经和中国人民保险的财保公司签订了协议。消费者如果出现了移动支付的问题,我们只要提供最基本一些个人的信息,就有可能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关的赔付,并且赔付的数额还没有一个封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应该大力推广。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