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盘腿坐在炕上,一边看电视,一边使手里的玉米皮在纸线间不停地穿梭,不一会儿的功夫,备受日本东京高楼大厦里白领们追捧的编织筐,就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乡间的古朴小院里完成了它最基本的工序。移风店镇大娘们的一双巧手,赋予了田间地头遗落的玉米皮新的生命,赚来了孙辈儿的压岁钱或是老伴的新衣,也为冬日的新农村生活添了一把兴旺的火。
自家炕上老大娘编筐
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的移风店镇,是青岛市农业科技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乡镇。它的名字源于金代兵屯“移风寨”,明清时期为即墨较大的市集之一,开有旅店,后演变为“移风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一张张订单雪花般地飘来,移风店镇的妇女们,重新拾起了古老的编织技艺。昨天,记者在紧邻移风店镇政府的前店村,寻访这里的老手艺人。
阳光正好的上午,71岁的马秀云坐在自家炕上用玉米皮编小筐。前来的记者看到,已经快完工的玉米皮筐套在一个木头制成的梯形模具上,模具上密密麻麻钉着钉子,用来固定编筐子用的纸线。老人拿着玉米皮,熟练地在琴弦一般的纸线间穿梭着,速度之快,让记者的目光难以锁定老人的手,摸清其中的“门道”。“我是快5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编玉米皮的,不像村里的很多人从小就会。我一天也就编两三个,每个能赚4块钱,我这个年龄没力气出去打工了,多少能赚点贴补家里挺好。 ”马秀云说。
[责任编辑: 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