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重视长期投资、家族式经营(个人感情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这些特点必须建筑于一个完全诚信的体系,也必须具有非常有魄力的领导者。这在大多情况下是好事,但也不可否认,其领导者对公司员工的个人影响力,可能会超过其对公司整体利益的拥护。特别是CEO级别管理者,他们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在一家企业的任期一般足够长,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掌握着大企业的经营权,在日本讲究"忠诚"的企业文化下,很容易使职业经理人或员工对其自身效忠,而非对公司效忠。东芝事件恐怕为日本反思"效忠关系"的企业文化添加了一个重要案例
2015年12月下旬,东芝宣布,将在消费电子部门裁减6800个岗位,将业务重心聚焦在芯片(晶片)和核能源方面,加上之前宣布的裁员计划,总裁员人数已超过了1万人。东芝还预计本财年将产生净亏损。
在此次裁员中占比最大的家电业务部门在2014财年中的销售额为1.1637万亿日元,同比下降约10%,营业亏损1097亿日元。
亏损不止发生在2014年,过去3年时间,东芝家电业务累计亏损达到125亿元人民币。2015年上半财年,东芝营业利润出现了904亿日元(约47亿元人民币)亏损,其中家电部门亏损425亿日元(约21.88亿元人民币)。东芝预计,2015财年预计出现创纪录的5500亿日元(约人民币294亿元)净亏损,因此,其最终决定进行大规模裁员。
实际上,年中财务丑闻爆发后,东芝集团一直在寻求精简运营的方式。直到12月14日,东芝的白色家电和电视部门的业务缩减进入最终调整阶段。
据路透社报道,东芝计划在2016年1月底前再次申请3000亿日元(约合24.9亿美元)的信贷额度,为大规模重组注资。东芝发言人上周二表示,公司很可能会就这笔新的信贷额度与债权人展开接触。日本媒体稍早前报道称,东芝很可能会寻求获得瑞穗银行、三井住友银行等银行的帮助。
但由于受财务丑闻影响,东芝的此次申请可能并不容易。据媒体报道,评级机构穆迪最近将东芝的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别,东京证交所也将东芝放入特殊“观察”名单,观察公司能否改善内部管控。这些都提高了东芝重振旗鼓的难度。
断臂求生
2015年上半财年,东芝营业利润出现了904亿日元(约合47亿元人民币)亏损,其中家电部门整整亏掉了425亿日元(约21.88亿元人民币)。如果不算2015年的话,过去3年时间,其家电业务累计亏损达到125亿元人民币。
东芝的家电业务从2012年开始衰落,后来就基本没有盈利。而公司如果要再维持下去,调整其家电业务将是当务之急。
最近有日本媒体报道,东芝正计划退出电视业务及白色家电业务。该报道称,东芝初步决定全面退出电视机生产业务。今后将出售海外工厂,并考虑退出日本的电视市场,东芝拟将“REGZA”的电视品牌提供给其他公司使用。除了电视业务外,东芝还将对陷入低迷的电脑和冰箱等白色家电业务裁员数百人,加紧改善收益状况。而在出售旗下一揽子的家电产品以及消费级电子产品业务后,东芝将会保留核电、智慧解决方案等业务。
此前,东芝已经退出了欧美电视市场,并停止了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直接将品牌授权给了向欧美市场销售的台湾厂商。2013年底,东芝又宣布在中国停止电视自主生产,之后是让给TCL代工,并成立了合资公司销售电视产品,但在去年东芝的持股比例已从51%降至30%,不再列入合并财务报表。东芝此次调整中国市场的电视业务,也意味着其电视业务将退出主要海外市场。
而至于白电业务,东芝则与创维达成了合作。2015年9月份,两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就白电产品(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展开长期战略合作,合作内容包括国内外市场销售、产品开发、供应链等方面。另外,东芝还把位于广东佛山的工厂出售给了创维,该工厂除了生产洗衣机、电冰箱等白电产品外,还制造电视和电脑等产品。其实,名义上是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但实际上是东芝把自家的白电业务交给了创维来执行和负责。
至此,东芝原有的两大核心业务,电视交给了TCL,而白电则交给了创维。
此番业务调整或是东芝最后一线希望,但其实东芝最难过的一道坎儿却并非来自业务上,而是整个公司的管理及文化。
财务造假
2015年年中,东芝被曝连续7年造假、至少涉及4大业务部门、3任社长参与其中,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约合12.7亿美元),此次财务丑闻是继2011年奥林巴斯隐瞒17亿美元损失以来,日本企业界最大的一桩财务造假丑闻。
东芝公司聘请了独立的调查小组来调查此事。近日,路透社发布文章,详细披露了东芝公司财务丑闻的前因后果,并引用了大量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
文章称,调查委员会表示,东芝的多项业务都发现了会计问题,包括基建项目、半导体和电视,但PC部门的问题最大,这大约超过该公司虚增利润总额的1/3。
调查称,东芝公司高层制定的目标不切实际,迫使公司PC等部门利用“填塞分销渠道”的方式虚报利润。
具体来说,就是东芝公司在季度末时将大量零部件以高价卖给代工厂商,以提升该季度的盈利。但对方实际增加的采购费用由东芝的PC部门自己支付。但问题在于,东芝随后必须按照上涨后的零部件价格采购其代工厂商生产的电脑,因此暂时的账面利润无法真正反映其财务状况。
日本会计准则并没有制定具体的规则来禁止“填塞分销渠道”行为。但会计专家表示,使用这种交易来虚增利润可能扰乱该国的金融法规。
那东芝陷入财务丑闻的根源是什么?
表面看来是其领导者的铁腕手段。
据路透社报道,东芝美国前高管汤姆·斯科特(Tom Scott)说,他的前老板西田厚聪(Atsutoshi Nishida)是个很激进的领导者,他虽然很擅长激励员工,但也会给他们定下苛刻的销售目标,有时候甚至会狠狠训斥员工。
在西田厚聪与另外两位前社长因为会计丑闻离职后,斯科特对路透社说:“他会给我们定下令人恐惧的目标。”
西田厚聪从2005年至2009年担任东芝社长,而东芝聘请的调查委员会上月发布报告称,当东芝开始“持续而不恰当的会计行为”时,西田厚聪正是该公司的负责人。
该委员会称,西田厚聪及其继任者佐佐木则夫(Norio Sasaki)和田中久雄(Hisao Tanaka)经常在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长月度会议”上使用“挑战”一词来推进目标,也给各个部门负责人制定目标,而在调查委员会看来,这些目标不切实际。而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促使东芝部分部门在长达7年的时间内不断采用可疑的会计行为来呈现好看一点的财报,直到检举者在2015年初向监管者告发此事。
据调察委员会报告,在2009年1月的一场社长月度会议上,西田厚聪驳回了PC部门下半财年亏损184亿日元的预期,西田厚聪认为亏损应至少减少到100亿日元,并说“像拿命上战场一样去战斗。”当时距离东芝发布2008财年年报仅有两个月的时间。
在当年2月的社长会议上,西田厚聪听到PC部门的下半年损失将会达到237亿日元之后,抛出了160亿日元的“挑战”。为应对“挑战”,PC部门加大了零部件交易量,并在财年结束时将损失缩减到了92亿日元。
调查委员会发现,利润虚增在2009年佐佐木则夫担任社长期内扩大。佐佐木则夫向调查委员会表示,他注意到PC零部件交易量被用来增加利润,但有人告诉他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但他认为该做法对PC业务来说“很不健康”,并告诉该部门减少交易量。
路透社报道称,佐佐木则夫曾一度受到西田厚聪施加的压力,以改善东芝业绩。
为什么东芝各个部门负责人不质疑这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要采取造假的手段来完成这些目标呢?
该调查小组称,东芝管理松散,此外该公司奉行的下级服从上级的文化使得管理人员几乎别无选择,只能从数字上造假。
由此看来,企业文化是造成东芝财务丑闻的深层次原因。
职业经理人变身“家臣”
在东芝的企业文化中,下属不可能违背上级的意思。相关资料显示,包括田中久雄在内的3位CEO都对管理人士施加了压力,要求实现高销售目标,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些要求是“挑战”,可能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激发员工潜能、迎接挑战,但在高压文化下,就会迫使下属在销售成绩上不断造假。
东芝的丑闻再次令人深思日本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如今市场竞争激烈,业绩波动性很大。为了使每年度的业绩“看上去很美”,CEO和不少高管会私下掩饰漏洞,或者越来越急功近利。而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的忠诚,会导致企业派系牢不可破,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企业中更为明显。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渐渐变得对上司效忠而非公司,那就更加不可能考虑股东和消费者利益。
2011年,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曝出做假账丑闻,其3名高管通过向咨询机构支付天价费用等方式来掩盖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投资证券所造成的亏损。这一丑闻是被奥林巴斯的英国籍CEO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揭露的,他说,假账事件里最让人寒心的是,他发现公司亏空巨款,要求前会长菊川刚解释,另一名董事森久志出面挡架。伍德福问森久志∶“森先生,你为谁工作?”他以为对方会回答为奥林巴斯工作,但森久志说“我为菊川先生工作,我效忠他。”
奥林巴斯这种将公司利益演化为个人利益的情况并非个例,职业经理人失去操守成为“家臣”也并非一家公司。
总体来说,日本公司重视长期投资、家族式经营(个人感情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特点必须建筑于一个完全诚信的体系,也必须具有非常有魄力的领导者。这在大多情况下是好事,但也不可否认,其领导者对公司员工的个人影响力,可能会超过其对公司整体利益的拥护。特别是CEO级别管理者,他们将经营管理工作作为长期职业,在一家企业的任期一般足够长,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掌握着大企业的经营权,在日本讲究“忠诚”的企业文化下,很容易使职业经理人或员工对其自身效忠,而非对公司效忠。
对于现阶段的东芝来说,扭转整个企业的风气或许更为重要。东芝事件恐怕为日本反思“效忠关系”的企业文化添加了一个重要的案例。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