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商业

中小学12年是否读太久?专家:学制与其缩短不如贯通

2016年07月15日 16:27:16  来源:财新网
字号:    

  究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应该要读多久才够?中国孩子花12年上完中小学,真的太长了吗?有学者认为,学制的长短不是问题,如何适当地划分阶段、贯通隔阂和规画教学内容,才是改善教育品质的关

  究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应该要读多久才够?中国孩子花12年上完中小学,真的太长了吗?

  现有的学制从何而来,又可以如何改革?学制的长度和教学的内容,究竟会如何互相影响、又应以何者为重?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了一场专题研讨会,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在会上,有专家表示,中小学12年学制有其历史渊源和科学性。学制的长短不是问题,如何适当地划分阶段、打通隔阂和规画教学内容,才是改善教育品质的关键

  中国基础教育“6-3-3”分段的十二年学制,大致建立于1922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当时提出实行“十二年学制”时,经过了多次讨论和打磨,政府管理部门基本没有干预,都是由教育家群体来判断及决定的。

  在此之前,早在1915年,就有人对过往的学制提出批评和反对意见;到1917年,几乎大多数省份都提出要更改学制。到1918年时,出现了不少专题调查。包括著名的知识分子蔡元培、陶行知、胡适和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等人,都曾到各省对新学制的设计调整,进行过很多调查,“做了很扎实的工作”。而当时,教育家群体的主流意见是实行十二年学制。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中小学的学制,又迎来一波剧烈的变动。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介绍,在1960年代初,当时的主政者和政策制定者,包括毛泽东、刘少奇、陆定一、康生等人,都对中小学学制问题发表了看法,此后又成立了中央学制改革领导小组,开展了多种多样学制改革的实验,试点九年一贯制、十年一贯制、五四学制等多种学制。

  其重要背景,是毛泽东提出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要求,并认为十二年的学制时间太长,“学生关在学校、脱离社会实践”的时间太久了。

  受此影响,在“文革”中,中国大幅度缩短学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表示,“文革”期间恢复学习以后,一开始时很多地方都是“4-4”学制──即中学不分初中高中,小学和中学一共读8年;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实行了“5-2-2”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学3年。杨东平表示,这个制度一直实行到约1978年,“文革”结束之后。

  此后,中国中小学又恢复了12年学制。顾明远说,“文革”结束后,大多数地方都还是五年制小学;改成六年制是北京市“带头”,在领导层的要求下首先改的。

  到了1980年代,政府也曾有过缩短学制的强烈动机。杨东平说,那时的口号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因此回顾1960年代、1980年代的两次学制改革冲动,动机都不是为了教育本身。

  目前,虽然“6─3─3”学制基本为大多数地方采用,但在一些地方还有例外。杨东平举例称,例如上海还是五四学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这是90年代以后实行的。当时施行的原因是因为小学的学额不够,而初中学额还有富余,“进行尝试后觉得还不错,就延续下来了”。

  当前,又有许多主张缩短学制的声音浮现。其中,不少意见认为,中国中小学的现行教育内容,完全可以用10年、11年的时间就教完;还有意见提出,现行的12年学制,是因为高三整整一年、初三有大半年都要用于备考,才需要这么长的学制。此外,还有意见提出,缩短学制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但杨东平、储朝晖等人都认为,如果“应试教育”体制不改,学生花大量时间备考、“浪费青春”的症结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储朝晖认为,学习负担跟学制没有关系。学习负担主要由教学、管理、评价方式来决定的。如果教学能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习负担就不会太重。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表示,与先进国家的中小学课程相比,中国教材内容的可选择性相对狭窄,学习内容的探究性、现代性、数字化等维度,都和英、美等国家差距颇大。唐盛昌将中国和美国、英国的高中理化生等学科课本相对比,发现重复的内容可能只有30%,甚至1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明全表示,学制的产生是综合产物。现在对学制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时间长短的问题上,但其实学制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学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年限问题,还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脑科学发展等等,是综合的产物。

  他以自己在美国访学期间的经历解释,美国的教育认为,“孩子在低龄时期的教育需要慢下来”;在美国,低龄学童的老师认为孩子们的童年很宝贵,要让他们过一个完整的童年。因此,美国小学的课程课标,主要只有基本的科目。此外,还会开设田野调查课程、游园课程等等,以多样性的丰富内容,充实孩子们的童年。

  杨明全认为,“6-3-3”学制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从19世纪末以来,这一学制逐渐兴起。

  1960年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四个阶段”的划分,也基本上和“6-3-3”学制相对应。

  皮亚杰认为,6~7岁到11~12岁,是儿童的“具体运算阶段”,此时的认知发展,必须借助具体事物的形式来进行;到15岁之后,才会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此时的学童才能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

  杨明全表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全世界199个样本国家中,各国的基础教育年限从10年到14年不等。其中,采取10年学制的只有10个国家,仅占5%;实行12年学制和13年学制的国家,约占77%。不过即便如此,各国的学制分段仍有较大差异,反映了各国教育不同的历史演进传统。

  在上述研讨会中,许多专家认为,与其提倡缩短学制,不如提倡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之间的贯通。

  例如顾明远就表示,现在以不少小学生的能力,5年内就可以完成6年的学习内容;如果能推动 “九年一贯制”,不论是“同校一贯”或者“异校一贯”,都可以及时为有能力的小学生调整教材。

  杨明全也认为,若采取“一贯制”后,则“小升初”“初升高”这些环节可以被取消,让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学进入初中阶段时,还可以仿效美国的做法,如对学生的各学科表现评价,采取发展性的水平指标,而非选拔性的成绩指标。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表示,从教育的理想状态看,最好的模式是12年一贯制。她说,教育是连贯的过程,但现有的分割状态,使得一些学习内容在不同阶段反复出现,引起学生厌倦。她希望“能减少一个分段是一个”。而在她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九年一贯制”已经是目前重点探索的模式。吴颖惠说,现在在北京市海淀区,“在新社区建的学校,完全按照一贯制建,不允许再建单独的小学和初中了”。

  唐盛昌则主张,学制的阶段划分应该多元化,开放“多重学制并存”。例如在美国, “5-4-3”、“6-3-3”,“4-4-4”等学制都并列存在。

  而唐盛昌较为推崇美国目前流行的“4-4-4”学制。他认为,高中阶段念四年有很大的优点。一方面是因为有研究发现,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主要是初三和高一这两年;然而,现有的学制将其割裂了。如果能够贯通,将有利于德育和人格发展的辅导。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四年制高中的课程内容会广阔得多。

[责任编辑:葛新燕]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