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那么一份工作,年入百万元是很平常的事,但如今却可能面临尴尬出局的境地。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的第二条提到“金融消费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
而这项有关适用范围的界定,被认为是“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消法保护的信号。
曾年入百万不是梦
在年入百万的各人群中,职业打假人就位列其中。即便有的打假人此前不懂法,不懂各种专业知识,但其打假技能、手段以及对消费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得纯熟。
据此前媒体报道,草根出身的刘艳清在“入行”15年后,通过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拜师钻研珠宝鉴定,已组建起一支约10人的专业打假团队,每次与大商场“过招”基本也都能赢下,获赔率超90%。而其本人年入也能近百万。
此外,也有“入行”多年的职业打假人表示,在这个行当,一年收入上百万元很正常。
当时,此类新闻被曝出的时候,很多人也是蠢蠢欲动,想尝试一下。但国内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嘉丰瑞德的金融分析师表示,年入百万的工作并不好做,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都需要有,如果不具备,还是脚踏实地组好现在的工作,或是通过理财,如配置国债、稳利精选组合投资计划等增加额外收入。另外,这份工作其实是夹缝中“求生存”。
存道德瑕疵饱受争议
百万年薪背后的职业打假人其实饱受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就在于道德。
有人认为,职业打假者是“知假买假”,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为消费者争取权益,不让其他消费者上当受骗,但实际只是为了“赔偿款”。
另外,也有商家表示,职业打假者其实是借机敲诈,这些人往往会开出比商品价格高几倍的赔偿额。当然,也有人背后收钱和商家私了。
所以,在此前涌现出的一大批职业打假人中,有些人已在争议中退出,其余很多“坚守岗位”的,已开始合作成立公司,谋求转型。
出不出局影响何在?
此前,职业打假人还仅是饱受争议,但在相关条例出台后,却要面临可能出局的境遇。不过对此条例,很多人也持有不同意见。
有网友表示,“事实上职业打假对消费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与保护?”、“打假不该分职业与否,只要是假,人人可打!如真的这样立法是社会的倒退!”;也有网友表示,“职业打假人这个词不是早就变味了么?专指那些专门找假冒伪劣产品来敲诈商家的人,敲诈不成才投诉上去”。
嘉丰瑞德的金融分析师表示,虽然有些职业打假人的道德确实存在瑕疵,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消费者自己维权的成本太高,且不能准确鉴别商品的真假,而职业打假人从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对假商品起到一定的监督和遏制作用,如果出局,可能产生更多的假冒伪劣商品。
不过,职业打假人也需要法律的监督,不能发生敲诈、私了等事,同时也可以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职业培训,以达到真正的“打假”目的。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