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可以销售3200万个书包和水壶、一个中秋节可以卖出400万个月饼!
这是迪士尼在中国两大乐园的消费品业绩数据。虽说迪士尼的电影、消费品、各类演出、主题乐园甚至是教育都是其掘金法宝,但说到最赚钱的业务,当数消费品。
在迪士尼乐园,游客的二次消费——包括餐饮、售卖各类商品在内的营业额,远远超过门票收益,二次消费占迪士尼乐园总收益的至少50%以上。曾有公开数字显示,一件普通的衣服一旦被打上了迪士尼系列形象的“烙印”,售价可达同类普通商品的3~5倍。
从文具、服饰、家居用品甚至是汽车模型,为什么迪士尼的授权商品可以热销?一个个其实并不存在的虚拟人物,如何可以“从无到有”地成为消费品呢?
华特迪士尼公司中国区消费品与互动副总裁及总经理林家文日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揭秘了一件迪士尼商品如何用12~18个月的时间,从一张二维原图成为商品并发挥商业价值的过程。
虚拟人设的"心机”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