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商业

曝《人民的名义》筹拍遇融资难:曾吃50家机构闭门羹

2017年04月08日 08:12:34  来源:野马财经
字号:    
    创造了收视神话的《人民的名义》,当初并不被投资机构看好。

  作者:缪凌云

  来源:野马财经

  谁能想到,一部主旋律反腐剧竟然创造了收视神话。

  主旋律反腐剧,这种对尺度风控要求极高的题材,在以往要么是又红又专尺度太小不好看,要么是尺度太大被毙了,属于典型的难驾驭题材。

  近日,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上映,播出首日,即创造了收视率和口碑齐飞的好成绩。一周以来,爱奇艺、PPTV、优酷等主要视频网站播放量合计已经超过10亿,且关注度还在持续上升。

  但是,《人民的名义》播出后的抢眼表现却是出乎很多投资机构预料的。在寻找投资阶段,这部剧曾经被50家投资机构放弃。导演李路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几十家谈完之后,签约不打款...最后是几家民营公司托起了资金盘子”。

  的确,与当下流行的仙侠、穿越、言情、宫斗题材相比,《人民的名义》过于写实,涉及的层面太深了,投资方的谨慎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野马财经注意到,在《人民的名义》最终的六家民营投资方中,有着两家A股上市公司的身影:凤凰传媒、宋城演艺。

  艰难的筹资路

  筹资阶段,《人民的名义》导演李路和超过50家投资方进行了接触,却因为担心尺度和风险,这些投资方最终都没有参与,甚至有些已经签约,真正掏钱之前还是选择了退出。

  就此,李路对新媒体“三声”讲了一个小故事。项目进行过程中有2000万资金缺口,最终是靠自己向几个老熟人以拆借形式“要”来的,最后一笔资金,在拍摄十几天后才到位。

  “现在这部剧火了,很多人看到报道说早知道你当时缺2000万你找我呀。我说你打住吧,当时你要是知道这个事儿,说不定把之前投进来的都要回去呢。”李路如是表示。

  为何这些投资方会如此谨慎,最终与《人民的名义》擦肩而过?

  首先,在于题材的特殊性。此类反腐题材,已经在荧屏上沉寂了近十年,并且这部作品不仅涉及到副国级层面的案件,而且将强拆、城管、假警察等问题都表现了出来,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尺度。

  一边是剧情的深入,另一边,却没有任何“尚方宝剑”,找投资时,李路手中,仅有最高检影视中心的一份授权文件。

  “没有任何人保底,也没有人保证会跟你签约,或者哪个老大说这个可以”,李路对《北京青年报》表示,甚至“周梅森才出三集剧本,我就出价了,价格不菲”。

  对于这一问题,《人民日报》微信平台文章中分析,一部电视剧,上亿的投资,一旦遇上播出障碍,便是颗粒无收。投资方之一的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也表示,在电视剧送审时,因为知道整个剧本触及到了多深的程度,所以大家都是很忐忑的,但是没想到过审很顺利。

  而且,即便能够顺利播出,也还要考虑到播出后的市场反应,即能否盈利。

  近年来,在互联网时代和网红经济的刺激下,喜剧、青春甚至仙侠类娱乐题材影视作品成为主流,以颜值取胜的小鲜肉充斥着大屏幕。虽然“正本清源”、“回归演技”的声音屡屡发出,但市场的接受度终究是各家影视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仙侠、穿越、言情、宫斗没营养,现在这些烂节目充斥屏幕,长此以往,影视电视剧这个行业就毁了”,北京一位传媒从业者李昕对野马财经表示。

  反观《人民的名义》,一方面,题材写实、厚重,另一方面,从演员表来看,名演员虽多,但大都为“老戏骨”,就连陆毅,都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中生代”、“老鲜肉”。

  换句话说,从市场角度观察,对《人民的名义》的投资风险的确不小,难怪另一位投资方高亚麟在拿钱时就“做好了赔本40%的准备”,李路也感慨,把自己在电视剧行业十几年的“脸”都刷了进去了。

[责任编辑:郭晓康]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