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备受关注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发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做出全面部署,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在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中,土地流转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家庭农场”这个词儿首次出现在一号文件中。这一表态不仅代表未来土地政策的导向,也明确了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要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将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此作出评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家庭农场”这个词儿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曾经多次强调,农业部门下一步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大力扶持一些种粮大户。结合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什么“大农户”、“家庭农场”是下一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袁钢明:这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形势所迫,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也很辽阔,但是我国长期历史形成一种家庭的小面积的耕作,这种小面积的耕作形不成大规模的种植效益。粮食一般单价比较低,如果只是一家一户人均只有1亩地的情况下,再多也就是几百块钱,不可能再多。所以小面积的小规模种粮经营方式不适应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必须走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实现的道路,就是种粮方面要实行大规模经营,种粮已经可以实现机械化或规模化耕作,使很少的人可以种很大面积的粮食。这样农户种收益足以支撑,而且生产经营也可以得到收益,得到持续的发展,所以这是种粮必须走的一条道路。
事实上,我国各地已经出现了一批专业大户。不久前,江西南昌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向农民发放140万元年终奖的新闻轰动了全国。凌继河承包了1.5万亩稻田,聘请100多个农民帮他管理,每个农民每月能领到2500元钱工资,到年底还有年终奖。听上去,种粮农民的收益确实比价可观。根据您了解到的情况,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袁钢明:我国家庭农场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新疆地广人稀,这个土地可以经常一家一户种到几百亩甚至上千亩,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实现规模经营效益。新疆已经得到成功,新疆在过去生产建设兵团连队机械化耕作的基础上把它改革成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变成了农场,而家庭本身作为主要的生产劳动者,同时还可以雇佣一些多一点的劳动力来参与到规模化经营效益中。江西也是这样,有上万亩农田,然后以它为主,然后再雇佣一些农民,农民可以在大规模农田上耕作实现规模效益,规模效益就可以变成农民的劳动报酬,同时又能够支持粮食的生产的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功的模式。
家庭农场和我们过去所说的建设兵团农场不一样,以家庭为单位,但是和家庭承包不一样,因为它有一种企业化或有独立核算的现代化经营体制。所以家庭农场结合了我们国家家庭承包的优越性和现代经营体制的优越性,两种优越性来实现规模经营的一种组织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居功甚伟,但也带来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弊端。“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生产经营形式能够为农民带来哪些实际的好处?
袁钢明:家庭农场指的都是规模经营,适合于粮食这种能够批量、大规模、而且农田人工的操作相对较少的农作物工作,不适合蔬菜或精耕细作的某些农产品的种植。我国虽然已经实现九连增,但是仍然存在着隐忧,因为粮食毕竟单位收入较低,所以不可能持久,必须要实现大规模经营、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粮食规模效益和持续的增长采用这种家庭农场非常有意义。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具体分析一下,当下我国在“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还面临哪些困难?
袁钢明:关键是土地的流转。土地流转就是要流转的双方满意,转让土地转包出去的人愿意转出去,而接受土地的人愿意接受、能够接受,成本不过高,转出去的农民没有土地不再经营土地了,但是可以获得一些补偿,这种补偿既可以在转出去的土地上继续进行劳作或耕种。我见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些农民连人带土地一起进入大规模家庭农场以后,在这个大规模的土地上进行劳动,从农场中得到更多的收入,比自己单独经营土地得到的收入更高,这样土地就实现了集中化的流转。
反过来,农场把土地集中起来后,因为它有种植优势,一般向有种植经验的有能力的农户集中,这样这个土地集中规模以后效益就更高,土地规模又更大,使用的人配置也更加合理有效率,所以既能够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而且人劳动的报酬也能得到实现增长。这种土地的流转是最关键的,要使土地流转双方都能够得到效益,实现一种有意义的集中和规模的配置,所以我们说最重要的是土地的流转要实现平稳的有效率的交换。
如何探索改革,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否是关键点,也是最大难点?
袁钢明:对。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在慢慢探索、推动,比如很多地方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如何进行确权或划清楚土地的面积、收益、质量、报酬,这一系列工作要做的很细、很准确,要定好契约合同,要对未来做好一些准确的预测,还要管理好,我们还要制定好制度,要有政府的一些重要的保障。这些东西要在制度上和我们自己的研究方面、做法实施方面更加落实到位和更加精细合理,这样我们就能够推动土地合理的流转推动前进。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