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国务院专家:中国2030年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2013-03-27 09: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国研中心刘世锦、陈昌盛等称:

  中国可能已过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23日在“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寻找新的动力与平衡”分论坛上表示,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一般都是在人均收入4000-7000国际元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9000国际元左右,今年预计接近10000国际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可能已经过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区。

  根据刘世锦领导的课题组做出的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有望出现短期的弱复苏,经济同比增长8.1%;从今年起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转入6%-8%的中速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跃居世界第一,2030年跻身中等水平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2013年短期经济弱复苏

  根据课题组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但总体将略好于2012年;国内需求稳定有余、回升动力不足,综合物价水平上涨压力有所上升。预计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3.4%,广义货币量(M2)增速为14%,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空间在2%以下。

  课题组称,2013年的中国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正在开启,同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结构都在发生一些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经济趋势增长率正在逐步下移,经济增长阶段转换也在静悄悄地开始。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企业、政府和居民重新调整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转换就会有“阵痛”,经济运行总体会比较脆弱,不少风险点容易被激发。

  未来一段时间,7%左右的增长将是一个新的常态。就宏观政策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系而言,宏观政策要顺应增长阶段的转换,特别要防止过度放宽宏观政策而使经济重回以往高增长轨道的倾向。同时要看到,增长阶段转换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也要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增长速度过快下滑。防止上述两种可能性,使经济在与增长阶段转换相适应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应当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不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没有处理好稳定与转换之间的关系。

  未来十年迎来中速增长

  刘世锦领导的课题组还对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阶段变化作出了预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全球经济的常态慢增长以及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将导致未来十年出口需求回落到年均10%左右的相对较低的增长阶段;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城镇居民新建住房投资需求、新增汽车需求和出口需求等增长速度的回落,未来十年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速度趋势性下滑将导致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由过去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而进入年均6%-8%的中速增长阶段。过去依靠“高投资、高出口”的高速增长模式将在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的过程中不断改变。

  第二,随着投资需求的大幅下降,投资率将触顶回落,未来十年投资率将由接近50%的峰值水平很快下降至40%左右。随着劳动者报酬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较快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收入水平提高带来公共服务支出的快速增长以及消费价格的快速上升,消费比重将快速上升并超过投资率,逐步达到55%以上。

  第三,恩格尔定律的作用促使农业比重继续下降;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速度的下滑将导致未来十年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都有所下降,但第二产业下降幅度更大;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服务业较快发展,也削弱了投资和出口需求增速下滑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随着农业可转移劳动力日趋减少,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生产率的差异将促使内部实际汇率的升值,服务业价格将以更快的速度上涨。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过渡到以服务经济为主的阶段,服务业比重将不断上升并超过第二产业,逐步达到56%左右。

  第四,未来十年农业劳动力将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服务业吸纳了绝大部分新增农业转移劳动力,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比重将接近50%。

  中等收入陷阱危险区已过

  对于近来各界普遍关心的中国有无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刘世锦在答问环节明确表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前两年做中等收入陷阱研究时发现一个规律,世界上进入工业化的国家,有两类最后失败了。一类是拉美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他们基本是在4000—5000国际元时,增长速度就下降了。另外一类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是在6000—70000国际元的时候下降的。中国2012年的时候人均G D P达到9000国际元以上,今年有可能接近10000国际元,逻辑上来讲中国已经跨越了拉美国家和前苏联东欧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区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稍微乐观一点,中国或许已经把那个危险区过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陈昌盛表示,近两年经济运行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有很大可能性已经开始。但是中国经济整体发展似乎与国际历史经验并不完全吻合,当前经济回调不属于典型意义的“自然回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虽然不完全是杞人忧天,但是从发展阶段看,中国当前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越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期。更重要的是中国发展战略总体仍保持灵活,并具备做出适应性调整的能力。虽然存在不满情绪,但对国民整体福利得到明显改善的事实有广泛认同,深化体制改革的共识仍在,改革的总体方向并没有出现严重分歧,社会主流期盼改革、支持改革,拥护全球化、支持深化开放。这就决定了改革有条件达成共识,而且新一届领导也展现了改革的更大勇气和决心。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总体依然比较小,至少具备迈过这一关口的基础条件。所以当前的回落也很难定性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式的回落。

  陈昌盛说,与那些已实现成功追赶的国家不同,中国处在一个全球化明显深化,而且趋势不可逆转的时代,全球需求的增长空间和分工的密切程度都大为提升,印度、印尼、巴西等一批人口众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机会。如果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那么中国经济真正“上台阶”,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阶段正在开启。

  2030年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基于上述判断,刘世锦领导的课题组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了展望。

  首先是到2020年。刘世锦预计,按照届时的现价汇率法计算,2020年中国的G D P将达到21万亿美元,相当接近美国届时23万亿美元的水平。略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这样中国经济总量将会跃居世界第一。以这一预测结果为基础,结合中国人口增长预测,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5万美元,接近届时高收入国家门槛水平的1.6万美元,大致相当于美国的23%,英、法、德、日平均水平的26%。如果2013年-2020年GDP年均增速保持在7.4%,即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大体保持目前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能较2010年翻一番。如果经济增速下降到7%左右,考虑到中国工资水平上升和政府收支结构调整等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将有3-5个百分点的上升空间,仍有可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将下降到42%左右,服务业比重将相应提高到52%左右;投资率将降至43%左右,消费占G D P比重也会相应提高到55%左右;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提高到45%左右,再考虑农村人口收入状况,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达到35%左右;中国按每人每天消费1.5美元的国际标准衡量的贫困发生率将从2010年的10%左右降至5%以下,即使向所有这些贫困者每人每天发放1.5美元的补贴,所需财政支出也不会超过当年GDP的0.2%。预计中国钢铁年产量将在2015-2018年间达到11亿吨左右的峰值;水泥产量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22亿吨左右的峰值。

  至于到了2030年前后,中国GDP有望达到美国的1 .5倍,人均G D P大致相当于美国的39%,英、法、德、日平均水平的44%,处于高收入国家的中下水平;城镇化率将达到67%左右,城镇化的质量明显提高;第二产业比重降至35%左右,服务业比重将相应提高到60%左右;投资率将降至34%左右,消费占GDP比重也会相应提高到66%左右;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提高到65%左右,如果加上农村的中等收入群体,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达到50%左右。

  此后再经过20年的奋斗,到建国100周年时,中国有望达到高收入国家中上水平,GDP将达到美国的2倍左右,人均GDP大致相当于美国的60%,英、法、德、日平均水平的70%。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将再次站到世界的技术前沿、制度前沿、文明前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并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新的开创性重大贡献。 记者 方烨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