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来,重庆市多家医院反映急缺西地兰、鱼精蛋白和间羟胺等药品,有的医院为了抢救病人甚至只能“打白条”向别的医院借这些药品。这是一些价格低廉、效果很好的常用药品,此类药品缺货的现象在不少医院存在,甚至影响到医院的日常救护工作。
对此,不少网民认为,药品有价,生命无价。解决廉价药紧缺问题,当务之急是尽早完善国家药物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对药品生产、供应和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在定价、采购、税收等相关政策上确保临床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供应,从而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
廉价高效药少之又少
网民“心随笔走我做主”认为,患者希望花很少的钱治好病。可医院里“廉价高效”药却很少。一是利润空间小,厂家不愿意生产。二是,医院不想进货;医生没有赚头,也不想开。只是可怜患者,不得不“高消费”。
有网民认为,廉价高效药的消失,加重了患者的负担。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都会要求医生开药,但常用药廉价药短缺,医生不得不开一些替代药贵重药,这样无形中加大了患者就医成本。其次,影响了医疗质量。一些常用药虽然价格便宜,但疗效非常好,临床不可缺少,至今很多药仍无替代品。这些常用廉价药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在某些专科用药、外用药方面尤为突出。再次,常用药廉价药的短缺增加了医保负担。目前常用药、廉价药的替代品的价格普遍较高,价格一般要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廉价高效药“消亡”的背后
网民“天外流溪”认为,制药企业既然是企业,它就是要盈利的,挣不了钱还亏本的买卖没有企业会去做。一些很好的药被政策性地限制在低价位,导致了这些药物退出市场。
网民“杨君丽”认为,廉价药品短缺与医院也脱不开联系,医院愿意采购高价药品,医务人员愿意给患者多开药,开贵重药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显然和目前以药养医的体制有直接的关系,药品的消费直接与医院和一些医务人员的利益挂钩,越贵的药品给医院带来的加成收入越多,给医务人员的回扣越高,廉价药品在终端消费环节受到抑制,使得质优而价廉的药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步退出市场。
应完善定价与采购体系
有网民呼吁,应进一步完善药品定价和采购体系,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提高企业生产和医院适用廉价高效药品的积极性。
网民“杨君丽”认为,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人员薪酬等标准不断提高,药品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对于过去价格较低的药品,政府应及时提高零售限价,莫让企业亏损而导致消极生产或者是“停产逼涨价”的不良状况。政府职能部门在严格药品审批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灵活的调价机制,实时监控药品的生产供应情况。改进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并且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补贴,确保基本药有合理利润空间。如此,疗效好的廉价药品,才会重新回到药店的柜台和医院的药方里。 (记者 史丽 整理)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