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城市与产业对话:别驴唇不对马嘴

2013-05-24 08:47 来源:人民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经济体制改革已过而立之年,产业与城市的发展关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命题。本周,中国社科院相关课题组相继发布三份报告,为我们解读和思考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素材。

  5月19日,中国社科院相关课题组发布《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新基准: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下称城市蓝皮书),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现状与格局做了梳理。报告指出,港澳台地区和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中西部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弱势难改。

  同一天,由河南省社科院主办的《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3年)》(下称“中部蓝皮书”)发布。该报告以“新型城镇化与中部崛起”为主题,由中部六省的社科院专家学者共同编撰完成。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中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如何有序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的转移与城市建设规划息息相关,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则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

  仅隔一天,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NO.3》(下称“产业报告”)。报告认为,农产品、“两高一资”产品等产业正在成为消失的竞争优势行业,相关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机械设备类和化工类产业正在成为潜在竞争力优势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对欧美正在进行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做了阐述,“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主要是对传统发展方式,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全面变革与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从目前的发展进程看,各经济区域各有各的难处。东部沿海几大经济区,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是最重要命题;东北经济区,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是当前最主要任务,对于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腾笼换鸟”产业任务的同时,如何实现产业引航与城市共进是当下最棘手问题。

  产业与城市到底是何关系?可谓仁者见仁。各区域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看各方如何做好城市与产业的对话。

  在城市蓝皮书中,这样的观察值得我们警醒:从文化城市建设来看,中国城市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基本消亡,基本呈现千村一面的态势。

  城市篇: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消亡

  城市蓝皮书首次全部使用全市客观数据(包括市辖县),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近300个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价。

  蓝皮书显示,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10强中没有一个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进入20强的中西部城市仅有武汉和成都。区域比较依次是:港澳台、东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平均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内城市差距中部地区最小。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来看,也是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城市居前十。

  在宜居指标方面,蓝皮书认为,当前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有舍本逐末的倾向,主要表现在: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偏于硬件设施,忽视软件设施、小型配套设施建设。

  和谐城市竞争力排名方面,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和谐度较高,“北上广”均没有进入前十。从文化城市建设来看:中国城市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基本消亡,基本呈现千村一面的态势。

  产业篇:小心第三次工业革命

  5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产业报告,比较了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产业竞争力,并对世界上重要经济体的竞争优势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

  报告称,部分传统行业竞争优势下降,开始从传统的优势行业转为劣势行业。其中,农产品、“两高一资”产品正在成为消失的竞争优势行业,相关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从有明显比较优势行业变为弱势行业。同时,在部分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的同时,也兴起了一批新兴的优势产业,这类行业主要属于机械设备类和化工类。并且,通过对行业潜在优势比较评估,报告认为,上述行业最有可能成为潜在优势产业,而且,中国产业升级仍有较大空间。

  报告预计,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结构会进一步优化,25岁及以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会从8.56年提高至10.2年,因此,中国产品技术水平会相应提高。

  不过,报告也提出,中国要重视工业化国家重振实体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当前,美国页岩气的开采加速了国际能源结构的调整,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减少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工业化国家在贸易中加大知识产权的维护,加重对别国的限制;工业化国家还在内部利用金融手段减轻企业压力,营造稳定高效的资本市场,对国际资本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这些需要引起国内关注。

  政策篇:中部今年500万农民转移

  5月19日,由河南省社科院主办的中部蓝皮书发布。据了解,《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3年)》以“新型城镇化与中部崛起”为主题,由中部六省的社科院专家学者共同编撰完成。该报告立足中部地区各省实际,对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部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部地区以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为重点,着力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城镇集聚,城镇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群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支撑带动能力显现,已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主要力量和重要依托。

  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中部地区城镇人口达到16278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2882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006年的39.0%提高到46.3%。其中河南省的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2.5%提高到40.6%,成为中部六省城镇化率增长最快的省份。

  中部蓝皮书提出2013年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目标要提高1.5%以上,达48%左右,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500万人,并展望至2015年,城镇化率达52%左右。 (《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