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城镇化加速推进也要防跑偏 圈地造城不能搞攀比

2014年07月15日 15:05: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圈地造城不能搞攀比 转移劳力重在兴产业

  城镇化加速推进也要防跑偏(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罗 兰

  承载着扩大内需重任的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正扑面而来,大家对其寄予厚望之余,也充满担心。有关专家提醒,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好事,但要科学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以人为本,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要避免走弯路,别把好经念歪了。

  因地制宜没有统一建设模式

  中央确定城镇化建设目标后,各地积极响应。专家指出,中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城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攀比,一窝蜂上马。

  “城镇化应该破除的一个误区是,认为要有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破除这种误区需要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因地制宜来制定自身的城镇化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建议,城镇化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来设置。有些小乡镇如果地处交通要道有地缘优势、或坐拥自然山水名胜古迹、或拥有产业支撑等,可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一二十万人口的小城镇,吸引周围乡村的农村人口来此定居安业。如果没有类似的自然基础为依托,还是顺其自然,不要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硬生生建造一座座“空中楼阁”。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实践》报告中指出,近十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片面追求城镇化率,出现了“冒进式”城镇化现象。尤其是对于城镇布局相对分散和县域而言,这种现象比较突出。

  以人为本不能脱离产业依托

  在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这些农民进城不只是为了住进高楼大厦,享受城市的便利生活,更需要有稳定的工作和就业机会,实现安居乐业,才能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表示,新型城镇化指的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不是以土地为核心。

  无疑,要为农民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就要依托产业做支撑。“城镇化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否则农民进了城无所事事,城市也留不住他们。新城没有产业发展,就成了‘睡城’和‘空城’。”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城镇化可以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但要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和收入去实现。李佐军说,要避免各级政府将城镇化作为一个扩大内需、增加GDP的抓手后,城镇化将更多地体现政府和官员的意志,而不是农民、市民和企业的意志,结果很可能GDP上去了,但以就业、收入、福利为内容的民生没有相应上去,甚至反而相对下来了。

  北京交通大学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冯华表示,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发挥比较优势。他建议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城镇产业发展要搭建六大平台,逐步完善农业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促进创业、就业和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费。

  全面推进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专家指出,城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全国政协委员赖明表示,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城镇化建设予以重视,出台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发展方向、途径、目标和重点等。“产业应该怎么分布?人口怎样变迁?人口和产业如何良好匹配?”赖明说,这样再做城市、农村规划,才能将城镇化推向健康发展。他认为,既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再看一步”,也不能大干快上“搞运动”,一切标准向城市看齐。

  从目前高层释放的信号看,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对于推进城镇化,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责任编辑:王珩泽]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