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吴振东、王君宝、王雅)“90后”,这一伴随争议长大的群体,如今已开始走出校园,“撞”进社会。无论“老人”们愿不愿意,新生代正在给职场和整个生活方式带来冲击,而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用统一的标签来定义这个鲜活生动的人群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面对史上最难就业环境,部分90后却比想象中“从容”,强调工作舒适度、注重自我感受,频频出现“未入职先想跳槽”“有业不就”等现象,认为年轻便是资本的他们,难道真是“不差时间不差钱”?
“设计职业方向比设计马路更需要勇气”
徐赛英拒绝被“标签化”,也许她有这个资本。
尽管只有中专学历,凭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的专项金牌,徐赛英从一群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政设计院的一名设计员。
但在人才济济的设计院,她并没有太多机会“露脸”。直到一次设计院参与竞标一个重大工程项目的道路规划,徐赛英毛遂自荐并出色完成了任务,得到了院领导的关注。
“比起设计一条马路,设计自己的职业方向更需要勇气。”徐赛英表示,自己身边的很多同龄人都是“重理想胜过薪金”,只不过一些人还在不断摸索中,给人爱跳槽、不负责任的印象。
上海某公司客户经理史正阳说,与“80后”相比,“90后”新职员的心态普遍更好。“成长在信息时代的他们早早就对这个社会有了一定了解,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有的人工作特别努力,对薪资却没有过分要求。当然,忠诚度确实下降了,一有更好机会,他们通常不会留恋。”
[责任编辑: 刘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