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11月15日电 题:厦门海沧十年:从台商投资区到美丽新城区
中新社记者 杨伏山
与厦门本岛一桥相连的海沧区,原本上班时间海沧大桥车水马龙由岛内涌向海沧,反向从海沧开往岛内的车辆稀稀疏疏,而下班时间则呈现相反景象,人称“潮汐”的现象,历经海沧行政区建区10年的磨砺,如今已然一去不复返了。
从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到10年前海沧成为厦门的一个行政区划,再到现在的美丽新城区,海沧正显示着变化的魔力。
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15日在此间向记者表示,海沧台商投资区设立行政区10年来,蓬勃发展,3年前提出的“类似岛内,胜似岛内”的建设理念,如今已逐步实现。这是“潮汐”现象渐渐消失的原因所在。
在岛内媒体界从业的熊先生,2003年在海沧购房定居。他回忆当年下班回家,开车从岛内返回海沧家里,海沧大桥上往海沧方向,几乎可以“飙车”,10多分钟就能回到温暖的家中。
作为大陆最早和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当年的海沧,是投资的重镇,却离美丽家园相去甚远。白天,人们在海沧上班,傍晚时分,下班的车流,川流不息涌回岛内。
10年前,海沧行政建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持续高标准推进生态宜居新城建设,从原先地处厦门边远位置的工业区和偏僻渔村,逐步发展成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的厦门美丽“西大门”。
与2003年海沧建区时生产总值刚破百亿(101.5亿元人民币)相比,今年1-10月海沧区完成355亿元,预计全年可增长至426亿元,10年来翻了两番。
经济飞速发展,实现全新的提升,大大推动了海沧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的美丽升级。郑云峰说,正在全力实施“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厦门市,对打造“美丽海沧”成为“试点中的样板”寄予厚望,把海沧与厦门岛内核心城区思明区并列作为试点。
长年生活工作在海沧的傅先生告诉记者,1996年他刚调到海沧工作时,那时的海沧还只是杏林区的一个小镇,纯粹是个小渔村,与内地农场没啥两样。虽然局部有些开发,但不成规模。
2003年海沧建区之初,这里还是黑灯瞎火,人气不旺。此后,海沧加上发展,一年一个样,高楼林立,天蓝地平草绿,大气、大美。“开始给人有了都市的感觉”。
在海沧采访时,行政中心地面整齐停放的一些自行车映入记者眼帘,吸引了记者的兴趣。海沧区委宣传部部长张谷介绍说,这是该区刚刚启用的公务自行车,人称两轮的公务车。海沧区公务员外出办公,3公里以内都将使用自行车取代四轮动力车。市民们只需持有海沧公共自行车e通卡,也可骑着这样的自行车到各个部门办事。
据介绍,海沧区在福建省率先启用的首个公务自行车系统,是海沧公共自行车的子系统,两者共用相同的车辆、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先期设置的11个站点,覆盖行政中心、检察院、法院、国土、环保、工商、国地税、公共卫生大楼、劳动力大厦、海沧商务大厦等机关事业单位所在地。
十岁的海沧区,正以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的实践,体现“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理念。(完)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