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区已召开两会,从各地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发现,很多省份明确提出了今年三公经费具体压缩比例:压缩比例最高的是浙江省,达到30%;北京市提出今年三公经费预算降低12%;河北省级机关将压缩三公经费6%左右;江苏、宁夏、青海提出三公经费将压缩5%;上海市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比去年削减了11.2%。
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对于引起民怨的三公经费,早些年的提法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增长”,近年来的提法变成保持三公经费“零增长”,今年各地更进一步,普遍提出削减三公经费预算,并明确具体压缩比例。这既是顺应民心之举,也是对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
自2012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加上2013年各项禁令相继发布,各地各部门的“三公消费”受到极大抑制,三公经费支出大幅度削减。一个直观的证据是,根据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去年10月份政府存款余额达到41163亿元,比9月份增长19%,这是政府存款余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实际上,自从“八项规定”出台,政府存款就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去年5月份存款余额重新回到3万亿元水平,此后一直维持高位运行。
政府存款大幅度增长,是各地各级政府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明证,令人欣喜。但它也带来一个问题——政府手里有这么多钱,为何不大量投入到民生领域呢?个中重要原因就是:当初编制预算时民生投入有限、三公经费偏高,而在执行过程中,虽然三公经费大幅削减,但受预算的限制,节省下来的钱却不能及时转而用于民生,而是存在银行里“睡大觉”。钱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显示其价值,要解决财政资金闲置问题,首先就要从预算着手,通过调整预算编制增加民生投入,减少三公经费,保证财政资金分配更加合理,支出更有效率。
显然,政府厉行节约既在于平时不乱花钱,更在于严把预算关,从源头上管住政府花钱之手,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去年各地三公经费预算花不完,充分说明政府厉行节约的空间很大,很多三公经费支出其实是不必要的、可压缩的,今年各地提出削减三公经费预算,既是情理之中的顺势而为,也表达了进一步厉行节约、防止“三公消费”反弹的决心。在某种意义上,削减三公经费预算是让反浪费之风长盛不衰的保证,政府过紧日子就要从削减三公经费预算做起。
“只有政府过紧日子,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近年来,虽然各项民生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投入仍显捉襟见肘,很多普通民众还面临着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租)不起房、养不起老等困境,亟须政府扶贫济困。大力削减三公经费,将更多资金用于民生,这是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要求。
浦江潮(浙江 编辑)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