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非法集资披着理财的幌子 多名“50后”妇女上当

2014-04-03 16:41 来源:今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全民理财热的兴起,让非法集资又找到新的“商机”。在山东烟台芝罘区,3个多月来,警方共立案侦查11起打着投资理财幌子的涉嫌非法集资案,近万名群众受骗,其中绝大多数是“50后”妇女。

  以“投资理财”名义吸金

  “租个厂房,弄间办公室,光开收据就能赚钱。”从去年开始,来钱快、利润高的非法集资案件再次进入高发期,不同的是,这次是打着“投资理财”的名义。

  仅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从去年12月16日到今年3月,这个区共立案侦查了11起涉嫌非法集资案件,涉案群众总数近万人,涉案金额总计达21亿多元。

  据介绍,这些非法集资案件均以投资公司或企业发展为名,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以终端发展前景广阔,如承包飞机航线、进口成品油料、开发房地产、连锁经营餐饮业等向广大群众宣传,吸引群众参与投资。

  为打动投资者,这些公司往往做出高额回报的承诺。他们对外宣称,投资者入股后,最高的年回报率高达100%,最低的也有5%,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芝罘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张海宁说:“不少中老年人对理财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要钱生钱。放银行是死钱,要投资理财,赶时髦,但他们分不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不法分子就是利用这一点,一步步让他们上当。”

  只相信非法集资 不相信民警

  警方介绍,在这11起涉嫌非法集资案中,受害者90%为中老年人,其中女性占98%。投资少则三五万,多则数百万元,并且呈家族式、亲朋式连锁投入。不少老人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最后血本无归。

  但在办案过程中,民警面对被洗脑的受害者,经常陷入尴尬境地。在近期查处的一起特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初步查明近千人受骗,涉案金额达8000万元。但两个多月过去了,仅有30多人报案。“我跟受害者讲了一个小时,但他们都不相信。”一位办案民警无奈地说。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受害群众都抱有这种想法:就不能把犯罪嫌疑人放出来,让他继续发展产业,继续给我们发利息吗?甚至有人还到政府部门写联名信要求公安机关将犯罪嫌疑人释放,给公安机关依法办案带来困难。

  投资理财莫信“天上掉馅饼”

  民警告诫已经受骗的“投资者”和准备“投资”的群众,千万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一定要理性理财,杜绝高额利息的诱惑。

  民警建议,投资前要“三看”:一看公司营业执照,是否有投资理财的资质;二看利息,如果利息明显高出银行利率好多倍,投资者要小心;三要去现场看项目,不可只看纸上的介绍。

  民警在侦办案件过程中还发现,涉案嫌疑人中不少具有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利用自身掌握的金融知识和人脉资源为犯罪嫌疑人快速吸资起到了助推作用,建议加大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使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华社记者 滕军伟

  (新华社济南4月1日专电)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