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三地电话一体化也被提起。上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消协联合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三大运营商发函,呼吁逐步降低并直至取消京津冀地区长途及漫游通讯资费(以下简称“两费”)。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三地电话同城无疑是很好的助推剂,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那么简单。三地电话同城化改造带来的高额成本由谁来埋单、跨省份如何管理、投入与效果是否匹配,是绕不过的三道槛。
1
现状
部分地区长漫资费已取消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天津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协会就京津冀地区“两费”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京津冀地区收取“两费”的情况较为普遍。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相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流动、联络,将使跨三地工作和生活的群体日益庞大,三地间通话需求大增,但“两费”已经给三地的一体化进程带来了一定影响。
不同的城市之间,取消“两费”并非新鲜事物。湖南的长沙、株洲和湘潭是国内最早取消“两费”、实现电话资费统一的地区,从2009年开始,长株潭三地就实现了电话同城的目标。在这之后,广东的广州、佛山、肇庆,以及珠海、中山、江门两大区域都在电话资费的统一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手机业务的“两费”也在以另一种方式改变。2009年,中国联通(15.53, -0.28, -1.77%)在推出3G业务套餐时,第一次在国内实现了“全国拨打一个价”的创新。很快,这种全国统一资费的计费模式也被其他运营商所接受,成为各家在3G套餐业务上的一致做法。而近期,三大运营商相继推出的4G业务套餐,同样延续了这一政策,在全国各地拨打电话资费相同、全国接听免费。
不过,在3G、4G套餐之外,各运营商的2G套餐多数仍然执行长途和漫游资费的政策,以中国移动为例,动感地带和神州行的用户,仍然需要被收取“两费”,尤其是漫游资费,拨打高达0.6元/分钟,接听则为0.4元/分钟。与3G、4G套餐相比,这些业务门槛更低,用户的消费能力也更低。
“3G、4G的业务资费门槛在不断降低。现在移动的4G套餐最低一档为58元,联通也有最低四五十元的4G套餐。从现在的用户情况也能看出,原有的2G用户正在加速向3G、4G用户转化。”某运营商内部人士对记者说道。他认为,这种变化趋势会使得2G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少,所以受“两费”影响的用户范围也越来越小。实际上,这也代表了运营商的心态,它们更愿意通过引导用户业务升级的方式来实现两费的取消,而不是在后台系统上做大调整。
2
难点
改造要花很多钱
电信专家马继华认为,京津冀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体,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关部门、企业和人员的流动、联络大大增加,三地间通话需求大增,同城化的趋势越发明显,通信作为基础设施理应先行。
虽然从长期来看,京津冀通信同城化应该是一大趋势,但是记者在实际采访中了解到,在短期内,想要真正将其变成现实,仍然要面对不少制约因素,实际推进很难一帆风顺。
在三地消协的公开信中这样写道:“用户实现漫游功能的同时,电信运营企业投入了一次性的网络建设成本,这类固定成本在几十年收取的高额漫游费过程中已经被稀释,后续的边际成本(包含对相关网络设备的维护)比较小。”因此,逐步降低并直至取消京津冀地区“两费”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
对此,有运营商网络运维人员表示,网络投资建设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续建设优化,而且网络维护的成本也相当高。真正要进行京津冀的电话同城化改造,其成本投入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公开资料显示,在长株潭通信同城技术改造中,中国电信湖南公司一家的直接投资就达2.5亿元。京津冀地区无论用户数量还是覆盖范围都远大于长株潭三地,其改造成本必然是一个更为可观的数字。“这一高额成本是否会转嫁消费者?”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真正对京津冀实施电话同城化改造前,这些问题最好弄明白。
跨省份难以管理
“从技术上讲,实现京津冀电话同城并不复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对记者表示。的确,长株潭等地的案例也说明,实现不同地区电话资费的统一,从技术上讲已经不存在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简单轻松的工作。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