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

2015-05-15 08: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原标题: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

非行政许可审批退出历史舞台

  国务院发文再度清理13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今后,“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也将不再保留。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寻租空间、减少腐败,还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堵住“偏门”,才能使经济活力更好释放――

  5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在前期大幅减少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今后,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

  终结“模糊权力”

  新一届政府把转变职能作为开局第一件大事,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以往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上希望能更进一步。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再次体现了中央政府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也回应了社会关切。”

  200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使用了“非行政许可”这个名称。当时所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主要是指政府内部管理事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政府部门通过部门规章、红头文件等形式,先后设定了一批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概念,别说很多政府部门,就连很多研究人员都搞不清楚。”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务院简政放权第三方评估小组成员王满传说。

  正是由于设立依据不清、设立程序不严,非行政许可事项越来越成为面目不清的“灰色地带”。这类事项的存在,直接导致很多不规范的行政行为,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是迫切需要清理和规范的“偏门”。

  张占斌指出,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可以有效减少寻租空间,“釜底抽薪”地减少腐败,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张占斌认为,此次取消和调整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亮点颇多、力度很大,说明简政放权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政府是实实在在地推进改革,并用自身的革命作出表率。”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取消调整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内容多样、涉及面广。其中,既有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事项,如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审批、食盐生产限额年度计划审批等;也有面向地方政府的事项,如发展滞缓或主导产业衰退比较明显的老工业城市界定、直辖市人民政府申报的中国温泉之乡(城、都)的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审查等。

  王满传认为,围绕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给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是此次取消调整的一大特点。张占斌认为,这有助于更好地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做好监管和服务。

  防止“管理真空”和“变相审批”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后,会不会出现“管理真空”和“变相审批”?对此,《决定》明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取消事项的落实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出现管理真空,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审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的事项,不得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审批。

  王满传认为,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加强放管结合。公示审批清单,接受社会监督,同样重要。

  “取消审批是要把额外派生出的部分去掉,不是完全没有规矩。后续应该还会有配套政策出台。”张占斌认为,对于那些审批结果不涉及社会公众,因工作需要予以保留的事项,经过论证后可以依法纳入政府内部审批事项,并要严格加强规范管理。

  “在地方调研时,一些群众反映简政放权的力度很大,但切身感受却不明显。”王满传告诉记者,比如有的地方审批事项减少了,但审批难、审批乱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地方对于那些具有行政许可的性质,但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的设立要求、也不属于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取消力度还不够。此外,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多头监管问题比较突出。他指出,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完善细节,将更好地增加群众的获得感。(经济日报记者 熊 丽)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吴晓寒]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