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温州再核销400亿不良贷 欲设首家地级市坏账银行

2015-06-05 09: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民间融资风险初步化解,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还在继续暴露。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温州了解到,当地金融环境呈现出新的特点,对于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层来说,除了引导各路资金“输血”有效的融资需求外,新一轮风险资产处置也拉开序幕。此外,温州市政府正在筹划申请首家地市级“坏账银行”,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塑信用环境。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温州模式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缩影,作为金融改革试点,温州的尝试在全国或具备推广价值。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温州银监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4月底,温州不良贷款率为4.39%,比年初略升0.31。从去年末到今年的情况来看,不良率已基本稳定,不良贷款余额为300多亿元,另外还有500多亿元被列入关注类贷款。按照计划,温州今年将处置、核销不良贷款400亿元左右,与去年处置规模相当。

  另据了解,温州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备申请设立国内首家地市级“坏账银行”(即资产管理公司)。不过,根据财政部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各省级人民政府原则上只可设立或授权一家资产管理或经营公司,因此,能否突破这一限制,温州尚需争取。“以现实情况来看,温州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规模在浙江省内算是多的,因此,设立一家熟悉当地情况并扎根于当地的资产管理公司很有必要,也符合市场需求。”温州市金投集团一位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从温州的风险资产状况来看,“不良贷款呈现正态分配特征,也就是说,30万到50万元额度的贷款普遍比较正常,1亿元以上额度的贷款也还比较正常,主要就是2000万到1亿元之间的贷款企业出险率比较高,而这些企业在2010年到2011年间已初具规模。在温州,有4300家工业型企业和300多家非工业型企业初具规模,是当时政府和银行信贷重点支持对象,但是由于信贷扩张太快,投资偏离主业,最后带来一些风险隐患,现在都暴露出来。”温州市政府内部分析人士说。

  在温州金融监管层和政府当局看来,自2011年温州金改试点至今,前期12项改革措施,除了开放个人境外直投还在进一步计划之外,其余多项改革已显现出成效,尤其是在处置风险资产、化解不良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

  “对于解决金融风险,我们在2012年开始就对后续的融资可持续性压力有一系列规划,我们在危机处置的时候,还是需要保持流动性,去年温州新增信贷投放500多亿元,这虽然比债务风波出现前的高点投放上千亿元要少,但是在当前时期,也算不少了。”上述温州市政府人士进一步透露。

  实际上,温州民间融资规模已经在萎缩,很多民营担保公司倒闭,小贷公司也难以投放贷款,归根结底是当地信用环境遭到破坏。未来,打击逃废债和完善地方征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化解企业债务风险,需要政府、银监部门、银行以及司法的多方配合,形成联动机制,一手防止银行抽贷,一手处理债务承担和债权分配问题,同时还要防范利用新技术手段,诸如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的债务风险。

  今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温州金改“新12条”,其中,对于化解风险提出“健全小额贷款核销处置机制。完善企业帮扶解困会商机制,建立健全不良资产风险防范和处置制度。发挥‘一府两院’联席制度作用,推动建立政银企法联动机制,创新金融债权差异化处置工作机制与途径。优化实施民间融资备案制。严厉打击涉嫌犯罪的逃废债行为。”

  对于重塑信用体系则明确“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长效体系。健全政府转贷基金管理,创新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机制。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企业联合抱团互助增信机制。发展创投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积极推动省级政府性引导(投资)基金在温州设立参股子基金。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支持境外金融机构来温州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温州法人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

  业内认为,温州金融环境有望在今年企稳,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如何寻找到有效和真实的信贷需求,考验着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也考验着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经济复苏动力。“目前,民营银行试点已经展开,现在民资也可以从各种渠道进入金融领域。小微企业融资和金融服务依然有深入挖掘的空间,未来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从信贷产品和风控手段多方面创新,都值得探索和尝试。”温州民商银行侯念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责任编辑: 吴晓寒]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