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雾霾散去 反思不能散去

2015-12-03 0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日 一夜北风,笼罩北京几天的浓重雾霾散去。但对于雾霾治理的反思和应对,却不能随之而散。

  对于长年被雾霾困扰的京津冀等地的人而言,他们似乎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雾霾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治霾也不是一天就能见效的。早在2010年秋冬之际,PM2.5这个词一下子就火了起来。不过,当时对PM2.5的争议颇多。比如,环保部一位官员就曾批评某国驻华使馆的监测发布行为,有干涉我国内政之嫌。后来,在各方的呼吁下,PM2.5被环保部门纳入监测指标。数字是公布了,但是治理措施却难说见效。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近日表示,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上的雾霾就很难根除,空气当中的雾霾更难根除。要根治雾霾,首先思想上要反思,才能在行动中将治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最近网上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指出,过去十年,环保治理最大的“谎言”可能就是“总量控制”。所谓“总量控制”的治理思路,简单地说,就是选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四个主要污染指标,年年给定指标,层层分解,使得各地都为降排放指标而服务。这里隐藏的一个危险就是,四种主要污染物指标并不能全面评价环境综合质量。例如,PM2.5指标就不在其中,重金属污染指标也不再其中。也就是说,环保工作只是在对几个减排数据负责,而不是对整体的环境质量负责。这也难怪减排目标虽然不断完成,但是公众感受到的环境质量却越来越差。此文观点虽然尖锐,但不乏引起我们对环境治理的反思。

  其实,“减排”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成为“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的,前提是抓紧、抓严、抓实。但我们时不时就看到媒体发布一些地方拉闸限电的减排方式,这似乎有考核季玩数字游戏的味道。2013年,国务院提出5年内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6000万吨的压缩任务落在河北。那么,当初这些过剩产能是如何出现的?这其中,环境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很难说到位。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对环保欠下了太多的债。中央对环保工作日益重视,中央巡视组在对环保部巡视后,环保部原副部长张力军、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等官员纷纷落马。可以说,用法律和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环境治理的保证和共识。

  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作为环保专家,今年在几次公开讲话中,都提出要将重心放在“改善环境质量”上,这显然是在付出沉重代价以后环境治理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也要从自身做起,全面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唯有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众,全面动员起来,才能取得根治雾霾这场战役的胜利。

[责任编辑: 陈文韬]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