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 正文

节能补贴首次纳入电商企业 家电价格战格局或生巨变

2015-12-15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本报记者 贾 丽

  在一片争议声中,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时隔三年再度启动,并且首次电商和乐视等互联网电视品牌纳入名单。

  11月底,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公告称,重启了已经中断三年多的节能家电补贴政策。三年前的家电补贴政策已受到部分家电企业的诟病,如今再次启动的新政家电巨头能否买账还未可知。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节能补贴政策一大亮点是,电商企业首次纳入节能补贴平台,消费者通过线上进行身份信息审核通过后,即可享受补贴优惠。同时,作为乐视超级电视等互联网电视品牌赫然在列,因其主流机型均符合此次节能减排政策。

  互联网品牌、电商系数加入

  价格战局或生变

  此次节能补贴范围有所扩大。根据目前公布的方案来看,自11月27日起,凡是购买吸油烟机、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9大类节能家电产品,可享受政府节能减排补贴。其中,一级能效产品补贴13%,二级能效产品补贴8%,每类商品最高可享800元补贴,该活动将持续至2018年11月30日,优惠力度大于三年前。非京籍长期居住消费者也可享补贴。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表示:“此次补贴相较往年有较大变化,电商首次被纳入这一体系。首批2015年-2016年北京市节能减排商品销售企业名单,在入选的21家企业中,既有实体企业,也有电商企业。淘宝、京东、当当等电子商务企业悉数在列。”

  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苏宁、国美等双线参与节能补贴政策的平台企业的销量也出现大幅增长。记者从苏宁官方销售数据平台看到,政策出台以来,苏宁易购北京线上线下同比增长近15%,节能家电销量涨幅高达40%,其中,线上参与节能补贴的订单占比高达31.2%。

  “目前大多传统家电企业都比较重视线上渠道,将更多资源和投入放在电商上,补贴政策对这一有推动意义。”京东公关部人士认为。“此前消费者网上买家电,拿不到节能补贴。而如今政策实施后,电商销量更为理想。”

  此次政策的转变也传递着互联网对传统家电业的变革信号。同时,不同于上次家电补贴主要是由传统家电制造业企业为主要受益对象,这次家电补贴的受益覆盖面明显扩大到了互联网企业这个层面上。

  乐视电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乐视电视最高补贴金额可达800元,乐视商城、京东等超级电视售卖平台均已开始执行此政策。乐视借此机会将能耗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和销售上的优势。”

  然而互联网企业加入这一战局,会让原本利润较低的彩电企业利润再次削减。目前来看,整个电视整体市场的价格竞争相当激烈,而乐视等互联网电视的加入,各方的利润空间其实都已经所剩无几,甚至不少生态型的品牌是采用负利的玩法在开展竞争。但随着节能家电补贴到来,低能耗的产品将更具价格竞争力。以乐视电视为例,其在售的主流电视机型全部符合节能减排政策,加上最高达到800元的补贴,原本在行业以低价优势施压传统家电厂商,补贴之后更是将低价“玩”到了极致。

  分析人士认为,节能补贴政策第一次推出时,电视行业纷纷朝超高清和低能耗这两个点上进行突破,由此带来了一轮技术领域的升级换代。但同时政策也引发用户新的思考。在乐视网等互联网电视企业的搅局下,原本激烈的价格战格局或因此次价格补贴而产生变化。

  家电企业重调产业结构

  渠道偏重线上

  虽然节能家电补贴的重启也被业内视为是对家电制造企业的一次利好,但该政策的实施也一直伴随争议。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曾在达沃斯论坛上建议,取消掉家电补贴政策。她认为,虽然家电补贴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实惠但实际上却形成一个寻租交易空间,不利于市场正常竞争,搅乱市场。

  “家电补贴政策有望带动年前销量再出现规模性增长,家电企业需在产业结构上有所调整,加快线上渠道备货。”海信相关人士表示。

  一位家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实施的节能补贴政策,对于家电产业升级有推动作用,同时利好线上渠道的销量增长。不过家电是耐用品,补贴会透支未来消费,企业从产能从扩充转为收缩需要周期,准备尚显不足。不过,家电企业也需要尽快调整这一步法,去适用销售渠道的变革。”

[责任编辑: 陈文韬]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