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我国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
新机制下,种粮农户收益究竟有何变化?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市场收购主体,将有何新动作?改革面临哪些挑战,又将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近日走进黑龙江、吉林二省玉米购销现场,一探究竟。
种粮大户收入较去年虽有所下降,但有了补贴,还挺得住
“有补贴的话,也就是闹个平乎吧。”在黑龙江省宾县常安镇营口村营口屯,当记者问起今年种玉米的盈亏情况时,种粮大户杨宝臣掰着手指头算了个细账:
在总共所种92亩玉米地中,有70亩是租的。刨去人工不算,每租1亩地的种植成本包括流转费500元,化肥、种子、农药、机耕费等430元,合计930元。从每亩地的平均产量来看,湿粮1500斤,约合干粮1300斤。按目前市面上每斤0.7元的价格,每亩地毛收入910元。
“刨去成本,不算国家补贴的话,自家地每亩有480元的利润,流转地则每亩赔20元。”杨宝臣说。
根据政策,今年黑龙江省补贴标准为每亩153.92元,目前基本都发放结束。加上补贴,杨宝臣每亩流转地可赚130多元,略有盈余;自家地净挣630多元,与有保底收购价的去年相比,少挣230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玉米价格偏低,但因为实行了新的收购政策,土地流转费相应降了不少,营口村明年的租金就降到了每亩300元。这对承包大片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的大户来说,是利好。
丛建是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村支书,也是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承包土地360公顷。每公顷土地租金平均9000元,种植成本1.58万元,纯收入为1600多元。
“幸好有生产者补贴,收入较去年虽有所下降,但还挺得住。”丛建说,“明年土地流转费要降很多,这令人振奋。”他打算来年还种玉米,“干这活,我在行”。
黑龙江省粮食局局长朱玉文认为,玉米实行市场定价,能够促进生产者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地资源在市场机制下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玉米实行市场化收购后,企业生存靠实力,都欢迎这项改革
不论是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中粮生化能源有限公司的门前,还是吉林省榆树市吉粮天裕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院内,记者在前往玉米加工企业采访的路上,都能看到装满玉米的大挂车排起长龙的场景。这是粮食经纪人在等待企业验收下货。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从粮源、成本以及政府政策支持上,给企业发展增添了很多优势。”中粮生化能源(肇东)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石晓梅说。
所谓粮源,是指公司就近就能在绥化市内获得充足的原料供应,不用再像往年一样去中储粮仓库拍卖或者去省外寻找了。所谓成本优势,是指玉米价格随行就市后,购入价下降不少。所谓政策优势,是指按照黑龙江规定,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在明年6月末前收购加工完毕的省内新玉米每吨补贴300元。吉林省也有类似的加工补贴政策,标准为每吨200元。
中粮生化能源(榆树)公司采购部经理刘洪举告诉记者,由于南北方的玉米价格倒挂,2013年开始公司就一直在亏损。今年东北玉米收购价格下降,公司计划收购50万吨的玉米,每个月加工6万吨,力争扭亏为盈,“市场化收购以后,企业生存靠实力,我们技术、设备、生产线都没问题,所以都欢迎这个改革。”
引导粮农科学储粮,内部挖潜解决运力瓶颈
朱玉文透露,尽管已调整部分种植结构,今年黑龙江玉米预计总产量1000亿斤左右;全年省内加工和饲料转化消耗玉米总量约420亿斤,综合预计,将有580亿斤左右玉米要销往省外。吉林省粮食局副局长杨光说,今年吉林省玉米产量将达600亿斤。综合考虑省内收储、深加工、过腹转化等需求及外省流入量,预计本年度玉米供大于求320亿斤左右。
庞大的存量旧粮,加上巨大的增量新粮,必然给玉米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年带来诸多挑战。玉米市场价每斤0.70元左右,这是黑吉两省农民种植玉米的盈亏平衡点。如果玉米价格继续下跌,可能会超出农民的承受力范围。由于目前粮农普遍存在待价惜售心理,引导粮农科学储粮、错季卖粮、择机售粮,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
在科学储粮方面,市场化收购背景下,玉米价格遵循“优质优价”原则。记者在营口村村路两侧看到,在政府的引导下,许多农户家都建了40米长、4米高、1.5米宽、顶上为铁皮盖的玉米篓子,能储存70亩地生产的玉米棒,增加售粮弹性。
在解决运粮难方面,由于铁路运力不足、粮煤争嘴,以及公路运费大幅上涨等因素,北粮南运长期遭遇运力短缺瓶颈。绥化市粮食局局长沈立志建议从两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难题: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深挖内部潜力、合力调配资源;二是希望公路开通类似南菜北运的绿色通道,把物流商与贸易商吸引进来,增加运输积极性。据了解,经过各方努力,目前黑龙江全省玉米外运的日均装车量,已从10月初的七八百车增加到目前的2000车。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