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今日推荐

刘元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

2017年07月20日 14:58:2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盘点2017年年中经济形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如何无疑是一个重点。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所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增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不懈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它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经济新常态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书写了新篇章,而且在实践上开创了我国改革发展、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纪元。 

  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你认为,自2016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刘元春:自2016年以来,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构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论框架,明确这一改革的内涵、战略定位、基本理念、核心目标、主要方法和实施路径,为推进改革提供了蓝图。二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不是基于新自由主义的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而是以新常态理论为创新内容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全社会统一认识奠定了思想基础。三是党中央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重点任务等各个层面进行科学部署,各级政府和行政单位根据中央的部署形成配套实施方案,避免了过去一些改革流于形式、难以落地、难以找到突破口的局面。四是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年度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部分行业的供求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工业摆脱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持续下降的困局,企业成本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降成本效果明显,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回升;房地产由于实施了因城施策等战略,去库存也完成了预期,截至今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目前基本平稳。五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宣传和战略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理念发生了积极变化,经济稳中向好,形成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共识和合力。 

  这些阶段性成果的取得,不仅证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构建和实施方向是正确的,而且为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进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 

  刘元春: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逾一年半,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实践创新方面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应增强问题意识,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在理论创新方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研究亟待突破,一是如何将新常态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在框架和范式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面对接;进而在全面规范和完 

  善理论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形成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理论体系。二是当前学术界仍然存在或全盘否定西方结构性改革理论或全面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因此,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方向,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养分,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是对于新常态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通俗化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这妨碍了社会各界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在落实中容易出现“跑偏”现象。深化理论研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体系化、系统化、通俗化,对于继续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深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影响了改革实施效果。一些实施部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内涵理解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在推进改革中出现了简单化、表象化、运动化的问题,没有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落实中央精神。二是过度依赖行政手段推进改革,难以形成供求自我平衡的良性循环机制。比如去产能时,一些煤炭和钢铁企业将去产能简化为“去产量”,导致很多产能存在死灰复燃的可能。因此,应更多用市场机制、法治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重点不够突出。一些改革没有抓住“牛鼻子”,效果不够明显。一些地方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没加强对“僵尸企业”的整顿,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力度仍不够,去杠杆用力太轻;一些地方偏重稳增长而轻视控风险,等。这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明确今年下半年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一步的侧重点在哪里?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何在? 

  刘元春: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丰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下一步应该以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精神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思想与行动指南,系列讲话精神有三大作用。一是丰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体系。讲话深入分析了改革要破解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还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讲话还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短期与长期、减法与加法、供给与需求四大关系,拓展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思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明确了我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结构性调整,不是对市场失灵的简单修补,又不同于我国过去以增量改革为主的改革,而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重构的一场深层次的全方位变革。既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更需要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推动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二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提升到新的高度。讲话所论述的“稳中求进”“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以及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有机统一起来等思想,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提升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提升到做好经济工作方法论的高度,创新发展了改革方法论。因此,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稳大局、稳政策、稳预期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有方向地系统推进,力争在关键领域有所突破。要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的前提下,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遵循改革的逻辑,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体制,适时推出各项基础性改革。减少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更多地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改革。既要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比如,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在去产能方面,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在去杠杆方面,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在降成本方面,加大减税、降费和降低要素成本的工作力度;在补短板方面,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等等。只有以重点带动全局,才能实现关键性突破和整体性改善。 

  三是拓展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改革的领域已从去年的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拓展到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四大领域。这标志着改革的范围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业领域、振兴实体经济,从单纯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拓展到基础性制度建设,从解决突出的表象性问题拓展到解决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还要进一步拓展“三去一降一补”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去产能要向其他产能过剩的行业延伸;去库存要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去杠杆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要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降成本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等。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基础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在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上。例如,去产能必须与企业软约束机制改革相联系,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去库存必须与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相联系;去杠杆必须与金融体制改革相配套;降成本必须与各类成本形成机制改革相联系,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降低宏观税负;去库存和补短板要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有机结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农业农村改革相联系等。 

  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相关的改革,最后都落脚到国有企业、政府职能、财税金融、价格体制、农业农村、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领域基础性、引领性改革上。今年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可以预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 

[责任编辑:孙伊静]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