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北京也有故宫!很好奇,它和台北的故宫有什么不一样呢?”台湾小朋友郑莘渝一句充满童真的话,让在场观众都笑了起来。
这是日前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听障小朋友庆六一联欢会”的一幕。联欢会的主角都是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但与一般人预想的不同,他们听得见、说得出、唱得响,不用手语,也无需人工提词,所表演的街舞、三句半、情景剧、诗朗诵等节目让人“惊艳”。
这是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聋”)与台湾的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雅文”)合作成果的一次展示,让外界得以了解这项开展了6年的“两岸爱心工程”。
在中聋,记者见到了来自河南濮阳的患儿小铭和他的妈妈冯丽。“小朋友你几岁了?”“5岁”“喜欢北京还是濮阳?”“濮阳,那里亲人多”。对于记者的提问,小铭的回答清晰洪亮。如果不是耳背上的助听器和身上的人工耳蜗信号发射器,他与正常孩子无异。冯丽告诉记者,多亏了听觉口语法,小铭才会说话。
“听觉口语法就是让孩子先会听,再会说。”雅文资深听觉口语师赖纪闽介绍说,与传统的手语教学不一样,听觉口语法借助助听器与人工耳蜗等听力干预技术,努力让孩子先“听得见”,进而经过训练再“听得懂”,最后能像正常人一样开口说话。
雅文是由台湾明门集团董事长郑钦明及夫人倪安宁于1996年创立的基金会,成立以来,从美国等地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听觉口语法教学模式,在岛内听障儿童的康复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进而研发了中文听觉口语法。2007年,正在大力推广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改革的中聋主任胡向阳,主动找到郑钦明寻求合作。2008年,中聋与雅文签订了合作协议。
6年来,双方合办了6期中文听觉口语法培训班,140名来自大陆各地聋儿康复机构的听力语言康复教师受训。中聋还组织了多批大陆康复教师、听力师、康复机构管理人员赴台进修。2011年,双方共同出版了《听障儿童听觉口语教学示范教材》。
跨越海峡的合作,给众多濒临绝望的大陆家庭带来福音。冯丽回忆说,小铭一岁半时确诊患有听力障碍。“我们快绝望了,每天不停地对孩子说话,看到什么说什么,生怕他听不见。”
小铭接受国家项目救助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一直在中聋接受康复训练,在康复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三岁时终于能开口说话。“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现在你对他说小猫坐红色火车去动物园,他能从桌上拿出相应形状的图片排成一列。”谈起儿子的康复成果,冯丽的自豪溢于言表。
现在,小铭和许多在中聋康复的孩子一样,除了每天接受半小时的个别化康复训练外,每周还要上一次听觉口语法课,加强听觉描述、听觉记忆、跨听等训练。在听说功能恢复后,他们便可进入普通小学,与正常孩子们一起上课,为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我们要让孩子们从无声的世界中走出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做一个有尊严的人。”雅文总干事叶淑芬说,雅文很荣幸能和中聋合作,在大陆这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让中文听觉口语法造福更多的患儿。
据了解,6年来,雅文还向中聋捐款400万元人民币,并资助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的10个康复机构建设听觉口语单训室。经过雅文培训的大陆听觉口语师分布在近百家聋儿康复机构,像种子一样将先进的康复理念传向大陆各地。而雅文每年都派老师来大陆巡回督导,确保培训质量。未来,中聋准备与雅文合作,将中文听觉口语法教学向海外华语家庭推广。
“儿童是希望的花朵,用爱让所有听障儿童花开有声,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胡向阳说。(记者查文晔 赵超)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