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两岸经贸交流

台湾研究发现治疗红斑性狼疮关键“基”密

2017年08月24日 11:01:0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研院”发现治疗红斑性狼疮关键“基”密

   李斯特菌引起之C型凝集素5A与TLR2共同活化,可增强宿主免疫对抗李斯特菌感染。(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新闻网)

  中国台湾网8月24日讯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湾“中研院”研究基因体中心特聘研究员谢世良团队发现,C型凝集素5A(CLEC5A)基因,是细菌侵入体内时,引发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简称NET)的关键,而过大的NET风暴,则被认为是红斑性狼疮等免疫疾病的主因。因此,未来若能近一步阻断CLEC5A基因的表现,有望治疗此类免疫疾病。

  “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在人体免疫系统内,扮演着嫉恶如仇的角色,当侵入人体的细菌数量太多,嗜中性白血球无法藉由吞噬细菌来抑制细菌入侵时,它们会倾全力将自身的细胞核膨胀,释出脱氧核糖核酸(DNA),然后“壮烈成仁”。DNA是带负电荷黏性很强的物质,因此这奋力一搏,就如同天罗地网般,可将入侵细菌一网打尽,此过程称为NET。

  谢世良团队发现,CLEC5A正是细菌引发NET的重要因子,研究团队用“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各式的“基因剃除鼠”做实验,发现只有CLEC5A基因剃除鼠在细菌感染后,负责调控NET的PAD4酵素不会有活化现象,也没有发生NET。

  然而过度的NET却可能带给患者更大的灾难。许多自体免疫病症,都在细菌感染治愈之后出现,这是由于过多NET反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过量的甲型干扰素(interferon-alpha),造成自体免疫的病症。例如红斑性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的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发炎感染的状况,当引发自体免疫反应时,中性白血球数量急速下降,体内的干扰素(interferon)极高,PAD4酵素也被活化,即表示有过多的NET产生。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在肠道免疫病患者发炎时,有一种叫“IL-17 γδ-T cell”细胞,会产生IL-17A细胞激素,但若剔除CLE5A基因,IL-17 γδ-T cell就会消失。由于这群细胞在肠道先天免疫力扮演重要角色,被认为与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息息相关,因此阻断CLEC5A或许也有治疗此疾病的功效。

  原被科学家看好,属于“类铎受体”的TLR2,是对抗“格兰氏阳性菌”的主要受体,但经科学界多年的检验,此论点似乎并不尽正确。谢世良表示,基于CLEC5A在NET所扮演的角色,显示此基因为极具潜力成为治疗目标。研究团队将持续对各种细菌进行详尽分析,鉴定出所有与CLEC5A有直接关系的细菌及各种微生物,可望带来治疗新希望。

  过去,C型凝集素5A(CLEC5A)基因已被证实和登革热、禽流感患者所产生的细胞风暴现象有直接的关联,也是登革病毒及禽流感病毒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致死因子。

  台湾“中研院”研究基因体中心特聘研究员谢世良团队进一步研究CLEC5A在对抗细菌感染时的角色,发现此基因是比“类铎受体(Toll-like receptor 2- TLR2)”更关键的防卫因子,未来可望成为细菌感染疗法的新方向。

  此重要发现于8月21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第一作者为台湾阳明大学阳明临床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陈斯婷,谢世良为通讯作者。(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责任编辑:王怡然]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