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4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高雄市那玛夏区山头上有一个叫“卡那卡那富”的族群,长久以来被归为阿里山的邹族。近年来,他们希望争取正名。
在那玛夏出生的毕依把卡那卡那富的正名运动和文化传承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她表示,“不正名的话,世界上永远不知道有我们卡那卡那富这一族。”
毕依说,从前当局归类他们为曹族(1998年改为邹族),于是她在学校里写联络簿就写自己是曹族。“可是说实话,我那时候不喜欢曹这个名字,人家会笑,好像我们是野草。”她记得小时候祖父母和父亲都是用卡那卡那富族语对话,事实上,他们和阿里山曹族没有接触。
1989年,那玛夏区公所邀请卡那卡那富族里的耆老北上到剧院表演一个月。族人和同时受邀的曹族人接触才发现,原来他们和曹族不一样,族语也不同。他们开始思考,要找回自己。“那时候有意识到不一样,可是没有行动,”娜乌说。
虽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这个找回自己的想法却开始发酵。台湾卡那卡那富文教产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周浩翔表示,族里年轻人希望正名的想法愈来愈强烈;而第一步,就是先找耆老帮忙,请他们谈记忆中卡那卡那富的语言、文化和传统工艺等,希望把这些卡那卡那富的特色整理出来,呈现出和阿里山邹族的不同。
周浩翔说,卡那卡那富族和邹族在文化上有相似之处,不过首先在语言上完全不同,“跟阿里山邹族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没办法沟通的。”
其次,卡那卡那富族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祭典和食材等,例如,河祭。毕依说,河祭主要在祈求上天让族人可以继续享受楠梓仙溪的水生资源,“希望可以延续,有大大的鱼让我们共食。”楠梓仙溪里的水藻也是卡那卡那富族人特有食材,周浩翔说,其他族不会去吃溪里水藻。
卡那卡那富族烹饪时有特殊的调味方式。周浩翔表示,族人习惯用一种叶子调味,汤会更好喝,而且,有一种很像肉粽的食物,“是交换礼物的一种,别族也没有。”
近年有赛德克族等正名成功,卡那卡那富族受到鼓舞。于是,2011年初正式向台当局“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递案,正式推动正名。
对卡那卡那富族正名的认定,台湾“原住民委员会”委托台湾政治大学民族所林修澈教授进行调查,结果确认了语言和文化上,卡那卡那富确实是一个独立的民族。
“正名最大的意义,要知道我们是谁,”毕依说。她语带难过地表示,卡那卡那富这个名字现在很多的小朋友不懂,也不见得知道自己是卡那卡那富。
卡那卡那富族推动正名已3年多,迄今还没有着落。毕依说,“为何只是要正名,要知道我是谁会有这么难?正名不过的话,对后代、对老人家,要怎么交代?”如今懂传统祭典和族语的耆老,剩下不到10人。她说着说着,忍不住眼眶泛红。
卡那卡那富族原本即人口稀少,今年初才突破500人。由于耆老们陆续凋零,依此趋势下去,正名之外,恐怕在民族实质内涵的文化和语言传承上,卡那卡那富将面临另一个更大的危机。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