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专家解读中国通信知识产权 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关键
王雷:专利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经过多年发展,国内部分通信设备商已经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手机厂商和芯片商的实力仍然不足。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雷看来,专利是将两类企业区隔开的关键元素之一。
目前,中兴与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已发展了近30年。在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缠斗中,这些代表性设备商逐渐树立起坚固的专利围墙。以中兴为例,该公司申请的全球专利已达到5万多项,其中涉及技术标准的LTE基本专利超过800余件,全球占比13%。
有了这些专利储备,特别是在底层专利技术上的突破,让国内设备商具备了与国际厂商实现专利交叉授权的基础。在这样的竞合关系中,双方厘清了各自的利益边界,将发生专利诉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并保证最大限度实现利益最大化。“专利交叉授权关系能够保证企业在稳定的专利环境中发展。”王雷说。
然而相比之下,国内手机厂商和芯片商却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手机厂商不断提升产品的出货量,借规模优势缩减成本,提升向产业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芯片商顺水推舟,借规模优势压缩生产成本。换言之,多年来,国内厂商没能充分积累通信领域内的各项基础专利,而是通过压缩人工、生产和流通成本的方式,提升利润空间。
在这种“制造业思维”的引导下,国内厂商没有与其他专利持有者实现交叉授权的资本。
因此,国内品牌手机不仅在售价和利润环节双线走低,还要从本就稀薄的利润空间中,抽取部分资金,作为专利使用费,交给专利持有者,为各自在专利环节的缺失“填坑儿”。
据手机中国发布的数据显示,作为3G市场最大的专利持有者,高通对手机制造商收取版税通常为手机批发价的1%至6%,芯片厂商也为高通贡献了大量资金。高通的利润架构中,每年有大量收入来自专利授权。“发货量越大,对专利持有者越有利。”王雷表示。
目前,无论国内的手机厂商还是芯片商,加大专利储备的意愿空前高涨。去年底,清华紫光集团和展讯通信联合宣布合并协议,双方构建的专利池也成为共享资源;今年初,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除了渠道资源,后者2000项专利也成为本次收购的焦点。“国内设备商通过并购的方式积累大量专利资源,这也是国内手机厂商和芯片商值得借鉴的方式。”王雷表示。
陶鑫良:中国企业逐渐后发制人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陶鑫良认为中兴通讯在专利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不止在国内,在国际舞台上也能与世界知名企业平起平坐,反映了中国企业逐渐显示后发优势,后来居上,这令人鼓舞。
然而,中国作为制造大国,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低附加值的模式,这是我国的国情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因为依靠成本优势的中国制造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拥有知识产权储备的企业毕竟是少数。陶鑫良表示。
中国通信行业整体提升专利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陶鑫良表示,从另一方面来说,低成本低附加值的模式不是我们要发展的明天,这点上,南美化就是前车之鉴,我们未来必须要靠创新驱动,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土壤。
陶鑫良认为,要完成转型,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一是企业的创新活力没有被激发出来,目前还主要是政府推动,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并付诸实践。虽然像中兴通讯少数领先企业已经主动去创新,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将创新变成一种常态。二是在知识产权战略上存在片面追求政绩工程的行为,在知识产权战略上必须实现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应该把握未来核心技术的方向。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交易和博弈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制胜因素。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