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当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名?这似乎成了一桩悬案。小米、联想和三星分别宣称自己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老大。
8月初,小米公司援引Canalys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为1499万台,占据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一,份额为14%。随后,联想公司引用IDC的数据强调自己才是市场第一,份额为12.5%,小米次之。而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三星依然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霸主,份额为15.4%。
数据打架背后,是市场竞争的胶着。抛开各家调研机构数据来源的构成以及调查方法的异同,能够得出一个共识是,当前国产手机已经取代国外品牌手机成为国内手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根据市场调研机构赛诺的数据,今年二季度国产手机占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比为74.8%,除了三星和苹果外,前10名基本被国产手机垄断。而就在几年前,这个排行榜上几乎清一色的是国外品牌。
国产手机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国产手机销售渠道变得多样化。在电商模式被引入后,手机厂商不再需要去层层铺货,甚至不需要实体店,产品的流动只是在工厂和消费者两个点之间进行。这就有效减少了库存,降低了营销成本。小米手机和华为的“荣耀”系列手机天生就带有这样的互联网基因。饥饿营销也屡试不爽。其次,国产手机厂商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已经摘掉了“山寨手机”的帽子。在产品设计、外观、配置和性能等方面国产手机都不输于国外大品牌,价格却比后者要低得多。高配低价、价格战是国内手机厂商克敌制胜的法宝。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走出去”成为当下的选择。以“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为代表的国内手机厂商这些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年年初,联想以29亿美元的代价从谷歌手中接过了摩托罗拉移动,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华为预计今年手机发货量8000万部,其中六成左右的销量来自海外市场。此外,中兴、酷派、金立等在海外市场均有斩获。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出货量排名前10位的手机厂商中,中国品牌占据了“六强”席位,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25%。
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相较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更成熟,竞争更激烈,国产厂商往往会遇到水土不服。最近,国内粉丝众多的小米手机就在台湾市场栽了个跟头。今年7月,小米在台湾复制国内饥饿营销的做法时,被台湾“公平交易委员会”质疑虚报销量,收到60万元新台币的罚单。华为和中兴的电子设备在多个国家被以安全问题为由拒之门外。
国产手机厂商缺少对产业链的掌控。全球范围内,高端手机芯片市场长期被高通、英伟达等厂商占据;手机操作系统更是外国厂商的天下,除了IOS、Android、Windows Phone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国产手机厂商相当于只是赚得了整个手机产业链里组装这一个环节的利润。其他环节均受制于人。以联想为例,其二季度智能手机销量虽然为1580万台,但包括平板在内的移动设备业务总营收只有17亿美元,平均单价还不到600元。而同一时期,掌控手机制造全产业链的三星公司,其移动部门的营收约为270亿美元,利润为43.5亿美元。
国产手机在海外还要应付各种专利战。微软对于每一部安卓手机都要收取5~7美元的专利费。连“圆角矩形”这一手机外观也早已被苹果申请为专利。2011年,苹果指控HTC侵犯其专利,在美遭到禁售。官司打到最后,HTC既赔了钱,又输了市场。苹果则“躺着”把钱挣了。2013年,美国无线技术开发和专利授权厂商InterDigital对华为、中兴提起专利侵权诉讼。一连串官司最终拖累了华为和中兴进军海外的步伐。
推荐理由: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同一时期竟出现了3个自称“第一”的厂家,这事儿多少有些滑稽。抛开第一之争,一个大家认同的事实是,近年来国产手机取得的巨大进步。不论是从营销手法、市场定位,还是从外观和质量上,国产手机都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但是在海外市场上,国产手机除了在数量上有所突破外,其实并没有多少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技术专利、软件支持方面都要仰人鼻息。对于国产手机来说,要想“躺着”挣钱,则需要在产业链的两头:研发设计和品牌服务上多下功夫。(杨程)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