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价格跌幅位居全国第一,下跌幅度是第二位城市的两倍多
伴随着楼市调控持续收紧,今年的这个“金九银十”,各地楼市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在聚集着国内最多炒房者的温州,一度火热的楼市在“倒闭潮”、“老板跑路潮”等传言之后更是信心大跌,最近已经进入价格火拼的状态。
土地市场仍处冰冻期
去年下半年以来,温州房价大幅下降,成交量则更是陷入低迷。其中,温州二手房价格跌幅位居全国第一,下跌幅度达到了全国70个大中城市居第二位城市的2倍多。
以温州公认的豪宅项目鹿城广场为例,2011年二手房价格最高峰达8万元/平方米,2012年6月拦腰斩断下跌至2010年的开盘价4万元/平方米,甚至有喊出3.8万元/平方米的案例。再如温州下辖的瑞安县,2011年的房价曾“破四(万)冲五(万)”,号称全国房价最高的县,现在房价普遍下跌了1万元/平方米以上。
与此同时,在楼市顶峰出让的高价地块也不得不选择低价入市。楼面地价高达3.7万元/平方米的温师院地块,部分沿河的排屋已经在封顶,此前曾试图以5.7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入市,但最终的实际成交均价却只有4.6万元/平方米左右。
有温州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市场低迷,目前温州多数高端项目的成交价已经不及最初的开盘价格。这其中,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温州老板跑路”传闻是一大原因。由于经济压力和信心缺失,许多人急于通过抛售豪宅来套现。
而楼市成交的走低,也使温州土地市场陷入了整整10个月的冰封。从去年11月开始一直到今年8月,温州土地市场就进入了市区住宅用地“零成交”状态。而就在此前的2010年,温州土地市场还处于沸腾状态,2010年11月出让的原温师院地块,其高达3.7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即便在全国也堪称凤毛麟角。
作为以投资嗅觉而闻名国内外的温州,楼市无疑是当地经济的晴雨表。在低迷的楼市背后,是民间借贷的全面萎缩和实体经济的空前危机。
数据显示,温州今年1—4月财政收入分别完成67.7亿元、50.7亿元、29.0亿元、37.3亿元。1月同比增长3.7%,2月收窄至0.5%,进入3月、4月直接负增长,5月同样为负增长。而今年上半年,温州的GDP总量跌出浙江前三,增速更是位列全省11市之末。
自从去年信用危机爆发后,温州惜贷情绪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据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估计,目前温州从事民间借贷的人较之前少了一半。今年民间借贷规模同比至少萎缩了400亿元资金,而且呈现继续萎缩的趋势。
温州一位民间放贷人直言,看似因为“企业倒闭潮”、“跑路潮”致使信用崩塌的温州,实则也是受累于房地产。在过去的几年间,很多企业家通过投资房产、土地和项目开发等形式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如今楼市不景气,无疑让深陷债务泥潭的民营企业主无以自拔。
2009年的数据显示,当时温州上规模企业中,约有70%的制造企业投资房地产。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有40多家制造企业涉足房地产开发。如今,随着这些实业的资金链不断紧绷,原本的多元化投资变成了累赘。
危机倒逼温商转型
面对楼市疲软,温州的民间放贷人已经不敢冒险做房地产等大收益、大风险的项目,转而做一些借款额度不大且风险可控的小企业。由于这些小企业无法承受过高的融资成本,因而资金价格也明显调低。有温州放贷人称,以前借款大多数是五六分每月,现在更多都只有两三分了。
温州的困境,事实上也正是中国式经济的缩影。经营成本逐年高企,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温州企业却仍然停留在低端制造链条上,缺乏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只能赚取微薄利润。而另一些温州人则陶醉于资本运作的短期暴利,无心参与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经受楼市调控、民间借贷危机、实体企业破产等事件后,终于陷入今日的泥沼之中。
眼下,温州人也在寻找新的出路。
一方面,温州资本开始加速“走出去”以寻找新的财富机会。据周德文称,温州大约有20%的民间资本逐渐转移到了国外,主要用于矿业投资和地产投资。
另一方面,温州政府也不断想办法“引进来”,往本地市场注入新鲜血液。今年8月25日,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在温州市区地产投资推介会上,向全国地产商发出诚挚邀请。当天,温州推出3220亩土地,几乎是温州市区过去几年土地出让的总和。
推介会上,10个地产项目被现场认领,双方达成预签约申请意向。温州的土地市场开始破冰,但对于期待重生的温州楼市乃至温州经济而言,这只是前途未卜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