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1月28日电 题:上海浦东拒当“富二代” 凭良机“试验田”梅开二度
——访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
作者 郑莹莹 郁玫
“谁说浦东成了‘富二代’?谁说浦东没有创业初期的热情?”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反问。
自贸区:浦东“试验田”梅开二度
上海浦东1990年首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代“老开发人”从繁华的浦西,渡江来到黄浦江对岸的阡陌农田间,开始艰苦创业的历程。沈晓明说,至今,浦东人这份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并没有丢。
在接受采访中,他讲了一个新近的事例:今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引来如潮企业争相“抢滩”,由于办公资源稀缺,浦东的外高桥股份公司为给花旗银行提供办公场地,用7天时间迅速腾出其所在的上世纪90年代写字楼,员工转而搬到一个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的待拆迁仓库,据说,刚搬进去的时候,这个仓库连电压都无法保证,空调、暖气甚至厕所都没有。
沈晓明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央给浦东发展的又一次机遇,使浦东再一次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而浦东要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做好“配角”,全力以赴助推自贸区发展。
在做好“配角”的同时,在开发开放的路上已走了23个年头的浦东,也思索着借自贸区良机,再耕“试验田”,为新一轮发展寻求突破口。
沈晓明说,除了配合服务好自贸区建设外,浦东还要最大限度促进自贸区内外联动,发挥自贸区在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具体而言,在产业方面:上海自贸区空间有限,目前远远不能满足众多企业入驻需求。沈晓明说,浦东其他区域,可以利用天时地利,承接这些企业,让“围栏外”办公的企业与围栏内企业形成“哑铃型”的发展模式。
又如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沈晓明指出,“浦东境内可以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政策的第一块试验田”。
他表示,中央要求自贸试验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浦东可以尝试先推广、复制这些经验。比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浦东将率先借鉴推广试验区的改革经验,试点推动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外商投资企业设立联动登记等制度改革,优化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
二次创业:“野战军”挥师南下决战临港
而今在浦东,流行一个特有名词——“二次创业”。浦东人将1990年开发开放后的20年称为一次创业时期,而后则属二次创业;其分水岭是浦东、南汇两区合并,令新浦东面积达到1210.41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二次创业阶段的浦东版图,已达到原先的两倍多。
已不再是“GDP老大”的浦东,而今价值何在?沈晓明说,一次创业时,比的是速度,比的是GDP总量,“但浦东不能天天盯着GDP,而是要研究数字背后的含金量,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比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就业质量和收入提高”。
“同一起跑线,不再具先发优势”、“相对好做的已做了,接下来要啃的是硬骨头”……这些都成为浦东二次创业的难度所在。
其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就是临港。地处东海之滨的临港区域,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承载地,也是浦东二次创业的新空间。
沈晓明说,临港最大的特点是地域太大,“这在开发初期是难点,中后期将成为优势”。
经过10年发展,临港已从一片滩涂变成面貌初显的新城。但沈晓明指出,临港仅有形象不够,还需要“功能”。
“挥师南下、决战临港”——成为浦东部署赋予临港“功能”的新决策。沈晓明透露,浦东将集一次创业时立下汗马功劳的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家开发公司,挥师南下,到临港开辟“新战场”。
目前“挥师南下、决战临港”已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浦东的计划是:今年出方案,明年实质性启动。几家开发公司年底前“定项目、定空间”,明年开始“带项目、带队伍、带资金、带责任,甚至带总部”南下临港。
为支持临港开发,浦东还出炉了相应的配套性政策方案,近期将陆续公布。比如对于开发公司进军临港,给予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机制;比如降低通行成本,从明年1月1日起,从S2进出临港的客车免收通行费用等等。
沈晓明指出,临港面积达315平方公里,按以往经验,一个开发主体一年只能开发1平方公里,让这四支“野战军”转战临港,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事。
他又指出,“临港与上海其他新城不同,它的‘远’决定了临港的‘五脏六腑’必须要齐全,临港不仅要有自己的学校、医院,还要有自己的大剧院、自己的体育场”。
昔日,浦东开发开放之前,上海人曾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而今当开发的眼光投向临港这片地域时,外界期待现下“白天繁忙、晚上空城”的临港,也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人气爆棚的经济热土。(完)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