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公办教师招聘一直备受争议,四年来,进行了三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招聘规则逐步完善。苏仕日 摄
在东莞,从来没有一场招聘可以像公办教师招聘一样:四年进行了三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每年的政策又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争议。
近日,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人力资源局联合发布招聘公告,公开向全国招聘406名公办教师。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招聘程序再一次进行“大改革”,整个招聘分为9个程序,考生最多要参加3次考试、填报3次志愿。
从2010年6月至今,东莞全市中小学公办教师招聘开始推行“统一招聘、逢考必进”的办法。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东莞公办教师招聘办法先后进行三次大改革,以大刀阔斧式的姿态,来修正存在争议的招聘程序。
值得思考的是,事业单位的招聘方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同样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为何频频变革呢?这是由教师作为一种技能型人才的特性决定的: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但最终要回归到三尺讲台上,能论英雄者方为俊杰。
因此,在这场公办教师的招聘中,市教育局、学校和考生就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形成掎角之势,互相牵制、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其中,作为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部门,则要平衡学校和考生的双方利益,把招聘晒在阳光下,保障没有一个“暗角”。
第1次改革
全市统一招聘公办教师
2010年6月,东莞第一次采用统一招考的形式,全市69所公办学校共招聘290名教师。相比以往,这种招聘模式有较大的突破,给予学校足够的“用人权”,但因户籍限制,却将许多优秀的外籍老师拒之门外。
2011年11月,正在广州一所高校求学的小易,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师范类专场招聘会。她来到东莞公办学校的教师招聘摊位旁,随便投了几份简历。随后,一所高中学校电话邀请她,前往东莞参加面试、说课。
不久后,东莞正式发布公办教师招聘公告,学校通知她投送简历。按照招聘程序,她先参加学校组织的试讲环节,学校按招聘岗位人数1:5的比例,确定进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阶段人选。
接着,她又参加学校组织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环节,学校按招聘岗位人数1:3的比例确定进入教育局的考核。最终,小易的考试成绩由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成绩的50%和教育局的考核成绩的50%合成,得到了排名第一的81分,进入了公办教师的招聘公示名单。
其实,在2010年之前,东莞公办教师招聘均是学校自主组织招聘,然后再报镇级教办和市教育局审批,程序较为简单。随着广东省政府开始施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公办中小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吸收人员入编需公开招聘,“逢进必考”。
2009年8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39次常务会议通过《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要求全省的事业单位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招聘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
为此,东莞市教育局公办教师招聘将采取面向全社会统一招考方案,学校自主招聘时代也终结了。2010年6月,东莞第一次采用统一招考的形式,全市69所公办学校共招聘290名教师,要求至少是本科以上,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招聘对象均主要面向东莞户籍人员。
按照规定,此次招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讲,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第三阶段为统一考核。前两个阶段的考试由用人学校自主进行,最后一个阶段的考试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进行。
已经是高中教师的小易评价说,这样的招聘形式不错,用人单位学校可以与考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沟通,双方可以进行一个双向的选择。不过,对于异地考生来说,这个过程有些漫长。“参加此次招聘,我前后从外地来到东莞6次,食宿花销1500多元。这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不是一笔小开支。”
不过,这种招聘模式的一些细节,时常引起一些争议。例如,因为户籍限制,八成要求东莞户籍的职位,常常成为“冷门”职位,甚至有学校参加考试的人数都没有达到1:3的招考要求。在进入招考的最后一关考核时,原定按拟招聘岗位人数1:3的比例确定进入考核阶段人选,最终因未满足1:3比例而被质疑是“内定”。同时,学校操作试讲和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的两个招聘环节,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一名考生的最终分数。
这种给予学校足够“权力”的招聘方式,前后持续了3年时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公办教师招聘程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第2次改革
统考笔试并放宽户籍限制
2013年1月,东莞全市公开向社会招聘406名公办教师。此次教师招聘首次采用全市统一笔试,考察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育政策法规的相关知识。这道笔试关,虽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萝卜招聘”的现象,但对于学校来说,“用人权”受到制约,相对较难筛选到合适的人才。
2013年1月21日,东莞市教育局发布了招聘公告,全市公开向社会招聘406名公办教师。与前三年相比,此次公办教师招聘程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可以被认为是东莞公办教师招聘的第二次改革。
通过此次招聘而成为一所公办初中学校的数学教师小薇,用了一个词形容当时看到公告的心情:崩溃。作为理科生的她,第一轮就是要经过笔试的“考验”,考试内容是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育政策法规。
她说:“毕竟毕业四五年了,早已忘了大学时学习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了。”
小薇说,2012年,她与男友从湛江来到东莞,两人的目标均是应聘一所中学的数学老师。最终,他的男友以几分的优势,最终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而她只能在同一所学校做了一年的代课教师,等待次年的新一轮招聘。
看到2013年的招聘公告之后,她重新翻出压在箱底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大学教材,像大学一样每天早起晚归,背诵、练习和做模拟试卷。最终,她以高出第二名10分的优势,率先从笔试阶段开始领跑,并最终被录取。
与往年相比,当年的招聘有两大变化。招考分笔试、试讲和考核三个阶段进行,新增统一笔试环节,成绩计算公式为: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30%+试讲成绩×30%+考核成绩×40%,笔试和考核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试讲由招聘单位组织。
其中,新增的笔试环节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笔试结束后,全市统一划定入围分数线,并在笔试入围人员中按1:3比例确定试讲和考核对象。
同时,此次招聘放宽了户籍的限制。非东莞户籍毕业生,只要满足211工程院校和广东省属重点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且在“大学期间曾任学校(院、系)学生会主席或团委副书记”、“音乐、美术、体育专业院校毕业并有特殊专长”等两个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即可应聘。
这次改革的促成原因是,由于户籍条件的过度限制,很多非户籍的优秀学生,无法成为小学或初中的老师,以致无法改良中小学公办教师的结构。
正如一镇街主管教育的党委委员所说,多年以来,每年新增的小学公办教师,基本是清一色东莞本地大学毕业生。这无益于改良中小学教师的结构,也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个别学校设计岗位之时,涉嫌“萝卜招聘”,而招聘的合理性,逐渐让考生产生了质疑。
对于2013年的公办教师招聘模式,小薇评价说,对比2012年的考试与2013年的考试,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笔试这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保证了公平性,但也让很多优秀的考生直接出局。当然,她也提出疑问,在笔试阶段,根据成绩按照1:3的比例筛选考生进入下一轮面试,学校能否选到合适的人才呢?
一所学校负责教师招聘的负责人就说,这次改革的变化很大,整体是积极的,但过度制约了学校的用人权。市教育局制定方案,要求全市统一笔试,这是有效地防止了“萝卜招聘”的现象,但对于用人单位学校来说,相对较难筛选到合适的人才。
第3次改革
放宽笔试限制保障考生权益
2014年2月,考试分笔试、面试和学科考试三个环节进行,笔试和学科考试环节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面试环节由招聘单位组织。经过四年时间的探索,东莞公办教师的招聘模式相对稳定,既要保障考生的权益,又为学校制定相对放松的“招考规则”。
不久前,在看到今年的招聘公告之后,在东莞一所初中学校工作了十年的秦老师,笑着说:10年前,教师招聘若按照现在统考的方式进行,估计他过不了关,无法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他回忆说,当时,他看到东莞一所公办初中学校招聘教师,便投送了简历,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他共经过简历筛选、学科考试和试讲三个环节,最终胜出。这个过程仅用了一个多星期,他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变成了一名公办教师。
今年,东莞在总结了过去四年的公办教师招聘经验,又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按照规定,今年公开招聘按报名(分学科)—资格初审—笔试—现场填报志愿并交复审材料—招聘单位面试—学科考试—体检—考察—公示等程序进行。其中,考试分笔试、面试和学科考试三个环节进行,笔试和学科考试环节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面试环节由招聘单位组织。
同时,笔试环节也放宽了限制,从按该学科岗位数的1:3比例入围,放宽到了1:5的比例。笔试和面试成绩均不带入下一轮考试,只是作为进入下一轮考试的资格,最后按学科考试成绩排名确定体检人员。
一名不愿具名的教育人士说,经过先后的三次改革,东莞公办教师招聘模式已基本成熟,与广州、深圳、珠海和中山等地的公办教师招聘办法基本相同。这些珠三角城市的公办教师招聘,基本是通过笔试、面试和授课等程序,来区分应聘者的能力。
以广州荔湾区为例,该区的招聘规定笔试内容满分为100分,其中笔试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占90%),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占10%)。在笔试成绩不低于60分的考生中,按职位拟招聘人数1:5的比例确定进入资格审查人选,笔试成绩按30%折算计入总成绩。之后,考生还要进行资格审查、试教和面试等程序,最终确定成绩最高者。
该人士说,教师作为一种技能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又要有扎实的口头表达能力、知识讲授能力。所以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讲台上能论英雄者方为俊杰。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莞公办教师招聘频频变革,增加招聘程序,一定程度上讲是积极和有效的。在招聘过程中,市教育局、学校和考生就像分别处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者形成掎角之势,互相牵制、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无可厚非的是,没有一种招聘制度是完美的,可以兼顾各方利益的。其中,市教育局是公办教师招聘“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需要平衡其他两个“顶点”,既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又要兼顾学校的用人权,以此来维持招聘游戏规则的正常运转。也就是说,要保障招聘在阳光下进行,不留下一个“暗角”。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在经过四年时间的探索之后,东莞公办教师的招聘模式相对稳定了。其中,市教育局作为政策制定者,既要保障考生的权益,又要方便学校的用人。今年改革公办教师招聘模式,一个目的就是保障考生权益,又给予学校相对宽松的“招考规则”。
■观点
公办教师招聘可适当向学校放权
东莞市政协委员梁聚峰:
在看到今年公办教师的招聘公告之后,东莞市政协委员梁聚峰连提几个疑问:此次招聘由以前的各自招聘到现在的统一招聘,是进步还是倒退?学校到底要不要拥有用人自主权?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用人自主权?统一招聘的初衷是防止腐败,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然而权衡两者,究竟利弊如何?
梁聚峰说,在实际操作中,一次简单的考试或讲课,无法证明一个考生的能力,学校可能也无法招到一名满意的老师。因为平时评价一名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品行,更多的是表达一名老师的“师德”,这是考试和面试无法发现的。
在2010年之前,一所学校的校长可以拍板,确定一名考生是否被录用。此后,全市统一进行招聘,考生需要斩五关过六将,才能入编。前者给了学校足够大的权利,但给考生留下了不信任感;而后者制约了学校的权利,则给学校留下了能否招到合适人才的悬疑。
目前事业单位的招聘,难免会给人留下“猫腻”的感觉。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并非东莞特有。不过,在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政府机关不断放权的情况下,东莞结合教师特殊要求的特点,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尝试。
例如,在招考公办教师的时候,可以考虑成立一个较多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考生的成绩如何,由招聘专家进行投票,并及时地公开,以保障招聘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同时,可以考虑给校长一定的“拍板权”,然后对校长进行考核和监督。一来,校长应该拥有足够的人事权,这样可以激发校长治理好一个学校的愿望;二来,可以增加对校长的监督,以减少腐败,增加办好一个学校的成功概率。
变脸1
2010年6月
招考规则:
招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讲,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测试,第三阶段为统一考核。前两个阶段的考试由用人学校自主进行,最后一个阶段的考试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进行。
变化:
采用统一招考的形式。学校按招聘岗位人数1:3的比例确定进入最后一阶段的教育局考核。
变脸2
2013年1月
招考规则:
招聘分笔试、试讲和考核三个阶段进行,笔试和考核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试讲由招聘单位组织。成绩计算公式为: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30%+试讲成绩×30%+考核成绩×40%。
变化:
①新增全市统一笔试环节,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笔试结束后,全市统一划定入围分数线,并在笔试入围人员中按1:3比例确定试讲和考核对象。
②放宽户籍限制,非东莞户籍毕业生,只要满足211工程院校和广东省属重点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且在“大学期间曾任学校(院、系)学生会主席或团委副书记”、“音乐、美术、体育专业院校毕业并有特殊专长”等两个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即可应聘。
变脸3
2014年2月
招考规则:
招聘按报名(分学科)—资格初审—笔试—现场填报志愿并交复审材料—招聘单位面试—学科考试—体检—考察—公示等程序进行。其中,笔试和学科考试环节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面试环节由招聘单位组织。
变化:
①整个招聘分为9个程序,考生最多要参加3次考试、填报3次志愿。
②放宽笔试环节限制,从按该学科岗位数的1:3比例入围,放宽到1:5的比例。笔试和面试成绩均不带入下一轮考试,只是作为进入下一轮考试的资格,最后按学科考试成绩排名确定体检人员。
策划 南小渭
采写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