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城市土地大幅增值引发的住房涨价风潮蔓延到墓地,催生了持续升温的“坟地产行业”。
又是清明时节,又见一些“死不起”怨言见诸媒体。而记者调查发现,所谓“死不起”怨言,其实有些偏颇,传统丧葬观念是背后推手。
买墓高不成低不就
“我们这的墓地最便宜是3.28万元,0.88平方米。但这是最低档——不能放骨灰盒,只能放罐子。我们墓地的均价在7到8万元,这也是热销产品。”上海近郊一家墓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近郊另一家墓园,占地1平方米左右的墓地售价在5至8万元不等;而远郊一家上海殡葬业“龙头企业”,不到1平方米的平板墓地价格更高达7至8万元。
居高不下的墓地价格直接导致一些普通消费者陷入“高价墓买不起,平价墓看不上”的尴尬境地。“毕竟是百年之后的安居地,马虎不得。我们是来给长辈买墓,不贵觉得孝心不够。”前来为外公看墓的小刘很无奈。
像小刘这样左右为难的人不在少数。墓价上涨的大环境,让部分买不起墓地的人选择先买相对便宜的骨灰墙暂时存放,等经济条件允许时再买平板墓地安葬逝者。
墓地资源濒临枯竭
墓地价格高,归根结底在于可使用的公墓资源日益减少。一面是居民“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面则是大城市“墓地枯竭”。《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显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介绍,上海经营性墓地共有7000多亩,目前已使用超过5000亩,在公墓土地量不再增加的现状下,剩余的公墓土地用不到20年。
早在1998年,为了改变墓地买卖中的乱象,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意见。其中规定“要严格限制墓穴占地面积和墓穴使用年限”。去年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保护生态环境。意见甫一出台即被广泛认为“抓住了殡葬改革的‘牛鼻子’”。
本月初,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再次令殡葬改革话题成为热点。
倡导“重孝薄葬”观念
南京与杭州等城市公墓价格也同样较高,但前来看墓买墓的人络绎不绝,近年来各地提倡的生态葬却鲜有人问津。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坟地产行业的畸形现状,光靠政府调控远远不够,民众要树立“重孝薄葬”的观念。
按照上海市殡葬行业标准,2000元即可安葬一名逝者;沪上各大公墓积压的节地产品库存量多达数万个。为什么仍有人抱怨“死不起”?一名逝者家属道出其中秘密:“现在厚葬风气日盛,不在墓地购置上花足钱心里会愧疚,也怕被人指责。”
“富不富,看坟墓”,面子文化使攀比风气盛行。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所属多家墓园联合推出的公益性壁葬群 “博爱苑”,2000元一格,却遭冷遇。
为解决公墓困境,上海采用了多种推广方式。如骨灰撒海,目前为每位海葬者提供2000元补贴,每年举行二十余次。据悉,上海还计划年内出台新政,给予其它节地葬式每具骨灰1000元补贴。
传统丧葬观念转变非一朝一夕。专家建议,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重孝薄葬”的观念,同时促进殡葬行业信息公开透明。记者李茂君 实习生吕雅楠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