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长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上海工业巨头淡看产能过剩:需要习惯新常态

2014-10-31 14:53 来源:澎湃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表示忧虑之际,身处工业一线者有话要说。

  10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的传统媒体法人微博“从企业看信心”系列采访活动走访了上海宝钢集团,以及饲料、铝业龙头企业东方希望有限公司。谈及当下各方关心的经济增速减缓和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时,这两家企业负责人却没有表现出过分的担忧。

  恰恰相反,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两家企业都在摩拳擦掌,誓言迎接转型新机遇。

  “钢铁业正处于寒冬,但同时也能看到机遇,从来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行业。”在宝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徐乐江看来,中国工业已到了加速结构调整的时候,“宝钢有信心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实现‘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战略转型。”

  而作为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民营企业,东方希望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行对于“改革”二字有着特别的感情:“我们对未来的信心不是来自于政府的调控和补贴,而是期望政府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释放企业的活力,释放社会与民间自主创新的能力。”

  宝钢:要习惯新常态,产能优化势在必行

  在宝钢生产车间中,明亮的红色钢水正急速流淌在传输带上,在经过一道又一道加工程序后,它们将被制成各种钢板和钢卷,效力于与民生、经济有关的方方面面。

  车间工人指着一卷钢材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不久的将来,它或许就会变成最新款的汽车。

  “在许多年前,宝钢已经预见到了汽车将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新驱动力,也最早将业务的重心转移到其中。”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吴东鹰用“时髦”这个词,来形容宝钢这家已经建成了将近30年的大型国企。

  发展电子商务、聘请40多名学者组成研究院专门研究宏观经济、重视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吴东鹰觉得,宝钢的创新意识使它不逊于国际上任何一家钢铁企业。

  也正是因此,他并不担心宝钢会真的受困于当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 压力与机遇并行,我们有信心将压力转化为转型的动力。”

  在吴东鹰眼中,不仅仅是对宝钢,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于包括钢铁在内的中国工业,都将是转型的机会所在。尽管,在转型的过程中,某些阵痛不可避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7.3%,创下五年半新低。该数据公布之后,对于中国经济能否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全年GDP增长7.5%左右,外界忧虑之声不断。

  与此同时,一些业内人士提出,工业领域已开始出现通缩。今年9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跌1.8%,连续第31个月负增长。

  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钢铁价格低于白菜价”……对于凡此种种质疑之声,吴东鹰认为过于忧虑并无必要,“经济增速放慢不是坏事,是正常现象。我们习惯了过去的高速增长,才会感到焦虑。但现在,我们需要习惯这种新常态。”

  吴东鹰分析,在过去几年,中国钢铁行业高速发展,但却正是因此,部分企业忽略了产能优化这一至为关键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时期过去之后,钢铁行业在当前出现供大于求现象并不意外。“我们不需要再做过多低附加值的产品。” 吴东鹰说,产能过剩的压力将迫使钢铁行业转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持续高速发展,许多企业看不到转型的必要。但现在,产能优化势在必行。”

  吴东鹰预测,今后几年,中国钢铁行业中发生较大规模的并购将成为必然趋势,部分企业将面临转型阵痛,甚至被淘汰,“企业要靠自己的创新和能力站住脚。”

  他说,随着行业集中度提高,整个钢铁行业将进入更有序的竞争环境。

  刘永行:让市场优胜劣汰

  与钢铁行业相似,铝行业也同样面临产能过剩,并已出现行业性亏损的难题。

  不过,和宝钢一样,被誉为饲料及铝业大亨、荣登2008年度中国首富的东方希望董事长刘永行同样并无过于焦虑之感:“只要社会环境保持基本稳定,给企业以释放活力的空间,释放社会与民间自主创新的能力,中国社会就会充满希望地持续前进。”

  今年7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曾问及刘永行:电解铝可是整个行业都不景气?当时,刘永行的回答便是,“我们不需要政府补贴,我们就希望公平。希望国家有更严格的行业标准限制,让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在10月30日接受“从企业看信心”活动媒体专访时,刘永行再次表述了同样的观点。刘永行分析,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下降,确实对铝行业造成影响,但他认为未来交通等基础建设工程项目或有望增加,会为行业带来利好。

  “我认为,现在的宏观调控趋势是非常好的。”刘永行说,对于经济的调控应当小、少、快,大规模经济刺激在当下没有必要,市场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市场进行优胜劣汰,我觉得这样就可以了。”

  对中国经济“新常态”饱含信心的,不仅仅是中国工业巨头。10月29日,世界银行方面公开表示,中国完全可以承受将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下调至7%,这一增速仍能保持中国就业市场的稳健。世界银行甚至提出建议:中国可停止设定刚性的经济增长目标,把注意力放在改革上。

  这并非世界银行一家之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也于日前提出,在讨论“十三五”规划时,要注意经济增长速度不要太快,“每年7%就不错了,6.5%~7%也是属于正常的,重在经济增长的质量,重在结构的完善。”(记者 陶宁宁)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