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5月5日电(见习记者 胡佳棋 李苑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10个字最近引发了网络热评,有网友称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辞职去旅游的话题,也再一次引发全民热议。旅游,俨然从生活的调剂品,转变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甚至生活目标。
浙江杭州是一座旅游城市,有着著名景区西湖,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诗人白居易曾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来表达对西湖的赞美,对杭州的不舍。
而今,传统的西湖美景却越来越难以俘获年轻人的“芳心”。这也是当下中国,与西湖相似的传统景区,碰到的共性问题。
在这个年轻人逐渐成为旅游市场重要力量的时代,有着山水美景和深厚历史人文积淀的西湖,拿什么与年轻人“谈一场恋爱”?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杭州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虹。
一日游渐冷 观光团大势将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最为著名的当属西湖。
西湖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每逢节假日,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便蜂拥而至,此时,断桥边游客摩肩接踵的“盛状”,时常会登上热门话题。
这种“盛状”与杭州的“还湖于民”密不可分。
2002年,杭州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许下了“还湖于民”的诺言,免收门票。这不仅贯通了西湖沿岸,还逐步放开西湖沿线周边的公园、景点、博物馆,打破了“围墙”。
从那时起,西湖边扩音器传来的讲解声就一浪高过一浪。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杭州的旅游。
据杭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杭州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接待入境旅游者326.13万人次,增长3.2%,接待国内游客10606.43万人次,增长12.7%。
然而,游客人数的逐年增加,却并未让西湖的美誉度呈正比上升,尤其在许多年轻游客中,西湖似乎并不那么“好玩”。
西安网友“杏林春暖花并蒂”,就在游览西湖后发微博称“到西湖游玩,人很多,景色看起来很一般,不开森(不开心)。”
十多年前,旅行社组团的“西湖一日游”是很多游客的首选。“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是当时许多人对旅游的普遍认知。
“当时,杭州主要推荐的景点集中在西湖周边,游客也习惯快节奏的游览模式。”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行业管理处一位负责人回忆道。
“如今的‘西湖一日游’、‘华东五省一市’这些传统线路的游客群体,年龄层次偏高,年龄在大多在50~70岁之间。”浙江省中国旅行社国内总部副总经理陈坚介绍。
传统的旅行方式,已然难以被“年轻一代”接受,旅行团的模式也逐渐被年轻的消费群体边缘化。
这种边缘化也体现在景区套票的销售上。杭州市旅行社协会一日游分会秘书长章水龙告诉记者,早期,在协会注册过的旅行社,每年购买“西湖一日游”套票能达到四五十万张,这几年锐减,仅仅是过去的一半。
50后、60后渐渐老去,旅行观光团的消费群体也在收缩,如何吸引年轻人到杭州来、如何推出让年轻人喜爱的旅游产品、如何让来到杭州的年轻人爱上杭州……一连串的疑问在提醒着李虹,也困扰着旅游行业的从业者们。
转观念 从走马观花到休闲度假
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受益于国人旅游观念的改变。旅游,已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了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而伴随着旅游服务进入数字网络时代,旅游方式更趋多样化。
浙江省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汪成设告诉记者,旅游的需求在迅速扩张,服务产业在迅速壮大。最大的个性化是说走就走,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吃、住、行、游、购、娱”的传统观念已拓展,如今,“商、养、学、闲、情、奇”成为新的需求。
但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特色产品出现趋同的现象。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目前市场上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太少了,有针对性,给不同群体设计的旅游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据我们研究,中国游客本身已经开始升级换代。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是大众旅游,没有独特的需求。”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介绍,现在游客本身素质提高,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更多样化,“旅游目的地要注重游客需求的多样化,然后开发多样化的产品,这也许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他认为,国内的智慧旅游已经发展得很好,未来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一些新的产品,使游客再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杭州市旅行社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锦荣也认为,在多样化中,关键是要打造好旅游产品,让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让更多年轻人体会到这种文化。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自助行或半自助行成为多数年轻人的选择,不少旅行社也开始推出这样的产品。
一位杭州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杭州一地的度假产品、半自助的休闲度假产品越来越好卖,游客年龄层次相对年轻一些。”
“浙江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做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以前,游客在浙江可能就停留一天或者半天,现在,他们‘走马观花’的观念开始转变。”陈坚告诉记者。
他表示,杭州的生活节奏比较慢,这决定了杭州可以做类似的产品。这类产品以休闲为主,住宿标准有细分,旅行社可以只安排交通和酒店,以及碎片化的搭配景区,给游客较大的选择余地。
“活化”西湖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如今的杭州,也有许多不同玩法,让游客“各取所需”。
刘欣欣是一位来自内蒙的90后游客,“西湖边的环湖自行车”让她印象最为深刻。而西湖边免费领取的旅游指南,以及细致分类的登山地图、美食地图等,为她的行程增添了不少乐趣。
李虹认为,杭州是比较静态的,具有山水画般的传统美,而要让年轻人喜欢这里,就要让年轻人“high”起来,就是要“活化”西湖。
“西湖的传统经典美,是不会做改变的,有了西湖,每天有很多人来。但对于年轻人而言,风景名胜、传统文化不能作为唯一的吸引物,要给年轻人设计一些让他们‘坐不住’的事。”他说。
“比如,在西湖边骑单车环湖,在保持传统静态美的基础上,做休闲业态的丰满。”李虹补充道。
提升参与感,这正是李虹接下来重点要做的事情,他列举了皋亭山景区的做法。
皋亭山,又名半山,在今杭州市北郊,自西向东北绵亘十余公里。它的地域历史文化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在杭州城内百座群山中,是历史文化积淀极为厚重的群山之一。
如今,皋亭山以本身的自然优势和历史文化积淀,使出了“新招”。在山的游步道中,设有多个节点,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手环等设备载体,记录在大自然中爬山、行走的数据,并且通过这些载体,还可以知晓自己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等,趣味又实用。
“山还是那座山,游步道还是那个游步道,但是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皋亭山景区管委会旅游科陈佳介绍,原先经常会有以团队为单位来爬山、比赛的游客,如今有了这个智慧项目,并不用一个团队一同前来,游客可以自己安排时间,通过手机APP、手环等载体与其他人竞赛。
皋亭山的做法,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
此外,陈佳告诉记者,皋亭山还将推出“文创游”。“我们会设计一些剧本情节,让游客在游山的过程中会感到很新奇、好玩,有点类似大自然中的‘密室逃脱’。”她还透露,剧本情节会融入皋亭山以及杭州的一些本土文化。
像皋亭山这样的景区,在杭州还有许多。
“要把杭州打造成一个巨大的旅游综合体。以前游客就是奔着景点来的,跟城市几乎没有交集。现在要让景点作为来到杭州的理由,但来到杭州后,通过多种方式,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杭州。”李虹说。
他认为,这是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从而,旅游产业也从西湖景区向全城范围拓展。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汪泓认为,“城市旅游”比“旅游城市”内涵更丰富,发展城市旅游,不仅仅依靠西湖、西溪湿地等自然景观,还要发展更多的潜力资源。
“有些人到杭州来,就是想来发发呆、喝喝茶,这个方面,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可以对本地产品进行梳理,通过信息手段来告知。”汪成设认为,这可以根据产品类型进行细分。
今年2月,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西溪慢生活区也成为杭州除西湖外,吸引游客的另一张金名片。
此外,“杭州骑游大会”、“西湖登山节”、“横渡钱塘江”、“开步节”等具有景观特色并与城市形象、旅游产品契合度较高的赛事活动举行,杭州已形成了“赛旅结合”的典型模式。
而刚落幕的中国国际动漫节,已在杭州举办了十一届,吸引了超过137.29万人次参加。不久后,在西子湖畔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西湖音乐节也即将拉开帷幕。此外,杭州还设立了旅游创意中心,鼓励大学生寻找这一代人的偏好。
“每一代人的偏好和兴奋点是不同的,应该让年轻人去发挥自己的创意。”李虹说。(完)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