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保风暴正在蓄势待发。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个省份了解到,《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出台后,辽宁、山西、甘肃、广东、四川、宁夏等多个省份开始酝酿地方“土十条”细则。
这些地方细则包括划定污染区域、投入治理资金数量、治理具体措施等多项内容,并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制定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政策落地具体“时间表”。与此同时,各个地方也在酝酿一系列鼓励政策,促进和规范土壤污染治理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并逐步将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
记者了解到,在辽宁省政府制订的《辽宁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当中,将土壤与大气、水同列为全省五大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方向。并将重点针对石油、化工、冶炼为主的重工业城市,重点工业场地,历史遗留污灌区和油田、矿山的土壤污染问题,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此外,《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入意见征求阶段,内容除了包括2020年和2030年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以外,还将未来工作任务按照“分类管理、预防为主、控制污染、实施治理”等思路,列出37项具体工作,并且将每项工作明确到具体部门。
10月底,四川省成立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将通过行业调查,筛选出适合四川的土壤治理技术和装备,并评估从业单位的资信与业绩。据悉,四川省还在积极争取总额达15220万元的中央土壤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并在成都、乐山、德阳、泸州等市开展了农用地和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土壤环境治理与修复试点。
作为土壤污染治理首个纲领性文件,“土十条”出台的背后是我国土壤污染“触目惊心”的现状。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是与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进展缓慢,由于治理难度大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技术门槛,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整个产业市场目前基本处于信息封闭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状态。
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于晓东坦言,我国土壤修复领域目前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是缺乏顶层设计,治理思路不清晰;其次是地方虚增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现象严重;第三是地方资金配套缺口较大,基本上是在套中央资金。
在日前举行的“土壤改良与资源利用”国际研讨会上,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院长周奕丰认为,土地一旦被污染,治理难度大。“土十条”的出台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指导,有助于推动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但还应尽快制定出有利于行业运营的法律和法规,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例如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促进产业和市场规范发展。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治理和监管逐步加码,我国土壤污染恶化情况将会逐步缓解,随之带来的产业红利也将逐步释放。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众多资本和企业瞄准这一新兴行业的巨大潜在市场,纷纷进入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寻找发展机会。张益认为,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产值仅为环保产业产值的1%左右,这一数值远低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水平,下一步除了一部分农林牧用地和工矿业场地等污染严重领域的土壤需要修复治理外,还有更多的传统产业正面对或将面临降产能、转产、搬迁或关停的现实处境,加上政府、公众和企业等对土壤污染、食物安全、生活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都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想象空间,预计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土壤污染修复的主要瓶颈是资金问题。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曾多次指出,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等,将政府与社会投资结合起来,采用PPP模式,进一步开放市场,以提高治理效率。记者发现,“土十条”也正式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作为发挥市场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的主要手段。
平安证券分析师余兵表示,多省发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壤修复工作。接下来环保工作的重心除了继续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质量以外,土壤修复等对环境有长期影响、危害居民健康的细分领域有望获得更多投资。国家也明确了将长期遏制土壤污染加重趋势,根据土壤用途不同进行分类治理的大方向,未来社会资本的介入有望加快。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