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号称"车城"的湖北十堰正在老城区的东、西两面大规模造城,如何造城?从十堰市区的东、西两个巨幅标语就可找到答案:一个在"东部新城"----普林工业园背后裸露的山体上,竖立着"愚公移山,向山要地"的巨幅标语;一个是在"西部新城"的开山工地上,竖立着"愚公移山,人造平原"的巨型条幅。
十堰市"东、西新城"一共计划使用86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这个面积相当于再造一个十堰市。但大规模"平山造城"符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这是当地经济发展唯一的出路吗?
十堰,地处中国中央山地,集秦巴山区、丹江口库区和贫困老区于一体,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据当地人讲,最初,这里只不过是由从一堰到十堰的十个山间村落所组成,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心城区面积已在崇山峻岭间拓展到80平方公里,原来的十个村庄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大规模的新城开发,使当地村落又面临新的变迁,而这一次不同的是,规模和总量都大大的增加了。如此大的工程项目,当地政府究竟是如何规划的呢?我们来到十堰市国土局,副局长王春明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咱们这个规划最后由哪里审批的?
王春明:林地是林业部门批,土地是上报省里或者部里批,这个都是严格按照程序来的。
记者:也就是说咱们现在这个东城跟西城的两块开发项目已经上报湖北省里了,省里也批了的?
王春明:对对对。
记者:那这在建设的时候遇到村庄啊,它这个地方要搬迁啊,这个工作怎么做啊,是协商吗?
王春明:他都是补偿啊,安置啊,就是政府拿钱,上楼安置。
记者:政府拿钱,上楼安置。
王春明:对。
既是"造城",旧城也好、新城也罢,城市总是市民的家,这些关乎千万市民命运的大手笔的财政支出,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如何妥善使用,尤其是涉及安置搬迁居民的时候,是否能像王局长所说按照程序妥善处理呢?
村民:拆我们都是失地户,啥都没有了。
记者:那当时是怎么和你们谈的啊?
村民:他们说土地是国家的,你们要无条件的答应。起初给170块钱,两个人一个月。
记者:现在一个月有没有涨一点啊?
村民:涨到了260一个月。
记者:从去年什么时候开始?
村民:是去年4月开始领的低保。
记者:生活你觉得现在过的怎么样?
村民:啥怎么样啊,没办法,你像我们捡捡破烂啊,现在退休了,加上退休金一个月1032.8维持生活。
从十堰"平山造城"之初就没有通过环评,到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可见,"向山要地"波及到一个地区的生态、民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十堰市相关政府部门也许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开疆拓宇,自然不是坏事,城市化进程在增量上自然要有所反应,然而,我们在资源与规模的拓展上,不能不注意一个问题,在"过半城市化"已成为现实的今天,"人为造城"能不能如此轰轰烈烈?这是城镇化进程的唯一选择吗?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表示发展可以有多种途径。
伍新木:是不是你的发展空间只能向山要地呢?其实你调整一些区划跟附近有发展空间的县空间上融合,它也是可以获得较好发展空间的,就是我们现在一些新的城市里面生态景观,生态环境的改善它也能成为城市景观一个组成部分。
记者:欧洲小镇一样美?
伍新木:一样的,非常美的,很有特点,很有特色也很神态,也很休闲,他们也会带来一定的旅游、休闲、观赏的这种经济价值。
2013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月15日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
土地资源总是有限的,在灰霾蔽日的今天,城市的版图更当审慎向森林海洋逼近。西方发达国家大都以保护生态的名义划出一定不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这种意识在霍华德"田园城市"和2012年举办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和展示。那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否也应该有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呢?欢迎明天继续收听《造城之殇》第三篇。(记者张则华 左艾甫)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