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东北及中西部  > 正文

河南群众举报气站售假猖獗 质监局人员半道开溜

2014-08-08 13:25 来源:央广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央广网财经北京8月8日消息(记者 吕红桥)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早在2012年,媒体曝光江苏宜兴、广州、福州等地不良液化石油气商家和气站,将二甲醚掺混入民用液化气瓶里,用这种手段节约成本牟取暴利。时隔2年多,如今在河南内乡,液化气站掺假售假现象仍然十分猖獗。

  半兑半:内乡气站掺假好大胆儿!

  二甲醚是一种易燃气体,把它压缩充入液化石油气钢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煤气罐中,容易导致钢瓶泄漏,产生安全隐患。可是在河南内乡的一家液化气站,消费者买一罐儿液化气,其中甚至有一半都是二甲醚。

  河南内乡县群众反映,当地同莉气站从周边地区整车拉来二甲醚,掺入液化气中,公然售卖。有知情者甚至表示,曾经有检测显示,这里卖出的液化气中,大部分都是二甲醚。

  知情者:零售的液化气,二甲醚的比例大概在50%左右,批发的液化气,二甲醚的含量大概在80%左右。

  群众举报气站掺假售假 质监半道儿开溜

  为什么液化气掺假行为难以遏制?在河南内乡住户魏明看来,这跟监管脱不了关系。魏明和很多住户一样,平时都在同莉气站买气,在怀疑液化气有问题后,他向内乡县质监局投诉。质监局在魏明的指引下赶赴现场执法,但在距离同莉气站还有2公里时,当得知即将执法的是“同莉气站”后,执法人员称车要加油,一去不回,丢下了魏明一个人,魏明赶紧给质监打电话:

  魏明:找你们你们为啥走半路就不来了?

  内乡质监:这事儿你别生气,咱们这个人员的素质、能力上有欠缺,因为这个事儿在于理解、沟通,你们要想开点儿,这个事情。

  质监回应:这事儿其实不归我管

  执法人员临阵脱逃,人员素质欠缺的说法显然有些荒唐。河南内乡质监局方面随后又表示,这件事其实不归他们管。

  内乡质监:涉及到产品质量法,质监局可以处理,工商可以处理,但是处理的职权不一样,我说的意思是,涉及到流通领域,需要工商介入。

  气站掺假被工商查实

  无奈之下,魏明打电话报警,警方在得知质监局“逃离”之后,也没有赶赴现场,最后,皮球踢给了工商。

  这一次,魏明在同莉加气站购买了3个12公斤的液化气瓶,并找来当地工商所工作人员封存了样品。工商所委托菏泽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其中一罐液化气取样检测。结果显示,二甲醚的含量高达41.8%。而像这样的掺假液化气,同莉加气站的出货量多得惊人。

  知情者:大概在媒体零售就在20吨左右,批发就是在100吨左右,现在估计业务量还要更大一些。

  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总计销售掺假液化气达到15万元就构成刑事犯罪,同莉气站明显超出了这个标准。目前,工商部门表示,已经对同莉气站立案,并将根据查处情况决定是否向公安移交。

  追问:九龙治水为何都管不好一个煤气罐?

  放眼全国,像河南内乡同莉气站这样在液化气中掺假造假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导致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2014年3月广东东莞一家餐厅发生爆炸,造成1人死亡,20多人受伤;2009年4月,西安市莲湖区一家液化气代售点发生爆炸,导致店主夫妻当场死亡。专家认为,这些事故极有可能是液化气瓶长期添加二甲醚导致。

  据了解,各地对于液化气产假的监管分工虽然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基本都是多头管理的“九龙治水”格局。比如,流通领域的质量抽查监督检验归工商部门管,生产阶段桂质监,安全方面安监部门也可以管,涉及到公共安全的时候,派出所也有权过问。看似滴水不漏的监管体系,一旦碰到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就容易造成相互推诿。像河南内乡同莉气站这种将二甲醚和液化气进行掺混,究竟是生产行为,还是流通行为,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多个部门管不好一个煤气罐,暴露出我们市场监管的盲区和缝隙,对此,媒体评论员岳屾山建议,应该实行“首问负责制”。

  岳屾山:像一些市民的举报,如果不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那么他们也应该及时地将举报事宜送给有权机关来处理,而不是说“不归我管”,就不管了。

  说到液化气掺假猖獗,除了监管不力和利益驱动,也暴露出造假原料二甲醚的市场尴尬,背后的深层原因耐人寻味。

  解密二甲醚 一个尴尬的市场

  据了解,液化气目前的行情是每吨将近7000元,而二甲醚每吨则只需要3700元左右,一吨的差价超过了3000元。有利可图,自然就有人铤而走险。不过,有迹象显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二甲醚市场本身的尴尬。在采访中,不少专家都告诉记者,二甲醚其实也是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燃料。只不过,由于配套问题,只能委身作为“假货”。

  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总队队长黎军:二甲醚主要是对橡胶圈有腐蚀作用,如果有专门定制的盛放二甲醚的容器的话,它单独进行销售,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了配套问题,二甲醚就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了。可显然,目前各方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关键问题。根据金银岛煤化工行业分析师常丛丛的介绍,由于销路不畅,我国二甲醚生产出现了“过剩”现象。

  常丛丛:国内总产量,现在的话是能达到三万五千吨,但是开工率是比较低的,也就在三到四成左右,需求这一块儿上不去。

  黎军则认为,所谓的“过剩”其实是个假象,因为市场的潜在需求非常旺盛,只是配套出了问题才导致了目前的尴尬。

  黎军:我们基层的这些同志,在监管里面我们也经常讨论这个事儿。我们认为,只要解决好它的装备问题、标准问题、渠道问题,二甲醚应该是个惠民的东西。

 

 

 

 

 

[责任编辑: 陈桐]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