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手机用户都收到过“代开发票”的垃圾短信,假发票制造者甚至声称这些发票可通过网络查询这关,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小广告也屡禁不绝……上述现象不难看出假发票的泛滥成灾。是否现有技术真的无法有效遏制这种违法行为?在2012年12月26日于深圳举办的全国税务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建设成果交流论坛上,中国防伪技术协会秘书长刘玫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例如我国税务系统先行在青岛、吉林国税等地试点的“隐性防伪图像元”等技术已经可以从技术手段根本上根除假发票,但在推广方面却遭遇“关系网”和“伪科学”制约。
假票有望彻底杜绝
却遭遇“非战之罪”
据悉,假发票通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假票,是指完全伪造的虚假内容的假发票;克隆票,是指复制真票代码、号码和密码的假发票,由于复制的是真票真实编码,因此可通过网络查询而难以判定真伪;阴阳票,是指真票假开(指发票虽然是真的,但其主体资格、内容等是虚假的),大头小尾(指一式两联发票中,发票联开具虚假的票面金额,大大超过原本发票的核定金额,从而缴纳税款少,抵扣税额多,大量税收随“票”而去)。
中国防伪技术协会、中国防伪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假票的泛滥,除利益驱动外,查询鉴别手段单一、效率低也是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税务系统一直在寻求杜绝假发票的方法。据刘玫玫介绍,目前国税系统试点的“隐形防伪图像元”技术,无法复制,无法扫描复印,鉴别简便,完全可从根本上根除假票。据最先采用该技术的青岛市国家税务局征管处隋处长介绍,自从应用该技术后,青岛国税的假票已基本绝迹。
但类似技术的推广却远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此外,“伪科学”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很容易将“真技术”打入深渊,甚至很多税务部门也一时不察、深受蒙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税务系统对税票防伪手段的选择权已下放到各省市,一种新技术的推广需逐次逐地地开展,除了效率低下,还必须面对各种“关系网”所带来的重重阻力。参加论坛的一些税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在防伪技术和设备的采购方面存在“关系至上”、“习惯至上”的问题、从而在新技术采用上存在明显的障碍,它们有的每隔一定周期就换一次防伪技术或供应商,有的频繁做“空有其表”的“技术升级”,在现行基础上再行采购防伪技术和设备,有的被供应商描绘的夸张技术效果所“忽悠”。这些现状不仅不利于彻底整治假发票泛滥,而且还容易使很多环节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信息管税”引发市场洗牌
行业呼唤合理竞争机制
2012年中旬,广西一位企业主无意中发现,“发票专用识读笔”竟能把儿童有声读物鉴定为发票。此事波及到153万家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法人机构,多家媒体机构争相报道发表观点,有着近万亿元市场前景的中国防伪产业所面临的尴尬与生存危机也随之浮出水面。
据介绍,在我国数码防伪市场上,一些国际跨国企业,如德国库尔兹、法国全息、英国API、台湾光群等企业,已携巨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进占国内的高端市场;我国防伪企业与国际相比,技术水平低、重复多、恶性竞争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不仅假冒伪劣不能得以根治,本土的高新技术被“伪技术”、“伪科学”斩于马下,我国将丢失高新科技领域的又一阵地。
我国防伪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激烈,由于有利可图且初级防伪手段入门门槛低,众多中小企业蜂拥而上,市场极为混乱;但真正技术过硬的企业却少之又少。市场上低性能的所谓防伪产品低价竞争,恶性竞争,使高技术、高性能的防伪产品举步维艰。如上文提到的恒立捷尔达GLD发票假防伪事件,实际上就是使用普通儿童点读笔,冠以“防伪”名称,这一“秘密”一旦被造假者获悉,国家财政税收的灾难性后果不难想象。
中国防伪技术协会秘书长刘玫玫表示,要解决上述问题,国家还需加强对防伪产业的监管,强化新时期下新技术标准的建立,尤其需要大力扶持和鼓励具备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防伪技术发展与推广。
国家税务总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梦林说,我国税务信息化正进入全面转折阶段,这个阶段是个攻坚战,需要上下协同作用。记者采访得知,金税三期工程将在广东、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重庆6个省(市)级国地税局先行试点,然后在全国推广。这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级信息系统工程,融合了税收业务变革和技术创新,将真正实现“信息管税”。
立德高科(北京)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兆信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认为,在此基础上,我国税务信息化防伪市场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假发票泛滥的状况有望彻底改观,改革带来机遇,更多防伪企业表示对更合理的市场机制更为期待。
相关企业呼吁,我国应建立与实施防伪行业的产品许可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黑名单制度,通过政策有利引导,使得先进的税票防伪技术得到合理的竞争推广使用,最终使我国防伪技术及其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