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启动“雾霾模式”
在北京市海淀区生活的叶铃子(化名)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也是一对六旬老人的女儿。一直以来,老人孩子的健康,是她最记挂的事。
2013年初,北京首次爆发有数据可查的大面积空气污染,此前就对北京天气格外敏感的叶铃子便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早晨拉开窗帘,先看一眼天空,如果看到有灰尘、雾、霾,立刻上网查看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目前中国部分地区“霾”的主要组成部分)指数实时播报,如果是轻微污染或者更严重,就要关照父母,今天别带孩子出门。
2014年1月1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去年中国中东部地区平均雾日数16天,较常年偏少8天,为1961年以来最少;平均霾日数36天,较常年偏多27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其中,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地区,霾日数超过100天。
平均下来,几乎每隔四五天,叶铃子的女儿就有两三天不能到户外活动。她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抱怨:“儿童保健医生都说,这么大的孩子要多晒太阳,最少要户外活动两小时,可是这天气怎么出门?”
以前,叶铃子的父亲每天早晨要到公园舞剑,听到专家说“雾霾天气不适宜户外运动”之后,老爷子的运动周期常被突如其来的霾搅乱,后来索性放弃了。
为了抵抗雾霾,叶铃子买来空气净化器、防PM2.5口罩等“装备”。考虑到父母的心肺功能已经不如年轻人,叶铃子还时常买点润肺效果好的雪梨、荸荠、百合、银耳……“不知道有没有用,至少心理安慰一下。”
如今,全国各地很多家庭都像叶铃子家这样启动了“雾霾模式”。电商网站、商场药店,价格在二三十元的防尘口罩月销量动辄过万;价格上千元的家用空气净化器,月销量整体高于同等价位的空调、热水器;“更高级”的PM2.5检测仪、雾霾防毒面具也不乏人问津。甚至有的医院还开了“雾霾门诊”,不过终因病因复杂、治疗困难而不了了之。
据媒体报道,1月11日起,北京空气再次出现连续4天的重度污染,北京市儿童医院每天有超过800个孩子接受雾化治疗。截至1月14日,儿童医院呼吸哮喘普通号排到了3月13日,副主任医师号已排至4月15日。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13年底,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经把大气污染的细颗粒物(PM2.5)确定为致癌物,但雾霾致癌的可能性有多大,关键要看不同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有多大,公众没必要因此恐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得癌症。
潘小川表示,雾霾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确实能够造成影响,造成超额死亡,但目前还没有对生殖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涉及到第二代,需要观察更长时间,雾霾是否会对生育生殖功能造成影响,短期内恐怕不会那么明显地显现出来。
与流行病毒不同,雾霾对人造成的危害是广泛、慢性,甚至是不确定的,这种看似“不确定打击”也造成了人们莫名的恐惧。因此在过去的这一年,因为雾霾,人们对大气污染的反思和应对都超越了以往。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