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3月12日电(记者孟含琪、姚湜)“以前买山核桃和土蜂蜜总怕挑到不正宗的,现在农民自己开网店销售,山货的质量也得到保障。”长春市民王佳说。
近几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业务不断扩大,农民纷纷“触网”,全国已有20个村镇形成规模化的“淘宝村”。
网商打开大山与城市间的门
“如今即便是欠发达的乡镇地区,网购量也很大。各大物流公司基本上都已进驻了乡镇,未来电子销售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二道河子村党支部副书记栗海波说。
栗海波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不久前,她参加了省里召开的电商培训大会。会上,阿里巴巴集团的专家为来自各县乡商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村委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授课。通过学习,栗海波带领种植人参和木耳的村民们开启了山货的电子销售路。
吉林省公主岭市也借助电子商务渠道促进产品升级转型。公主岭市有数百家企业,但辐射范围大多在当地。因此,公主岭市商务局局长孙殿普计划组织生产者和经营者,集中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多开几个网店,把村里的油豆角、玉米等特产卖到全国去。”他说。
目前,吉林省正计划选出100个村镇,依托当地特色产品,按照“公司+农户”“超市+基地”模式,帮助农民开设或加入网络商铺。
“我们会整合各地资源,推出人参、林蛙、黑木耳、大米、粮杂豆、矿泉水和长白山蓝莓等特色系列产品。”吉林省商务厅厅长丛红霞说。
在我国,农民“触网”已经有成功案例。赵海伶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创业。青川的农产品资源丰富,但销售渠道单一,这让她看到了商机。2009年,她开设了自己的网店。在她的坚持下,通过网络在大山和城市之间打开了一扇门,网店的销售额已突破600万元。
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生活“三变”
根据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11月30日,淘宝网(含天猫)注册地在村镇级的店铺有105万家,较2012年年底增长76.3%,净增46万家。
农民做“网商”最先改变的是农村地区人口的经济状况,让一些农民增加收入,也让一些人致富。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木瓜坪乡张家沟村村民王小帮就是其中之一。根据阿里巴巴集团提供信息,王小帮经营的特色山货网店2012年销售额已达450万元。网店还带动了全村以及区域的粗粮及特产种植,为其他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快递行业的发展。
此外,浙江义乌的青岩刘村,家家户户基本都在开网店贩卖小商品,2013年2000多家店铺的总销售额约为2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我国农民的消费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开始认品牌。根据淘宝发布的《县域网购发展报告》显示,县域人均花费5628元网购,比一二线城市高出1000元,显示商业不发达的县以下城市,网购需求更旺盛。
并且,农村电子商务业务愈加规模化。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一些村镇,村里有数十家到数千家不等的农户,依靠在“淘宝网”上开店赚钱,被称为“淘宝村”。
根据阿里研究中心定义,“淘宝村”的网商数量要达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且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已经有20个“淘宝村”,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河北、山东、江苏、江西等省份。这些“淘宝村”的网店总数约有1.5万家,带动6万人直接就业。
小网店迎来大发展
对于农村电商发展,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高红冰表示,目前电子商务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发展早且快,在东北和西北内陆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依然有很大机会。
目前,吉林省也在打造“淘宝村”,建设“电子商务县”,其中,颇具淘宝特色的“吉林馆”是正在建设的一个规模化销售平台。
“吉林省的人参、鹿茸等特产,从生产、销售到服务都有较好的商机。‘淘宝村’是特色产业的聚集和升级,当地产业发展和电商模式可以相互促进。”高红冰说。
专家认为,规模化的农村网商是我国较为独特的经济现象,今年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发展,但专家同时提醒农民注意相关事宜。
“农民开网店的渠道优势多集中在土特产、山货等方面,如果销售其他商品,在通讯、交通方面很不便,因此要慎重做产品定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认为,农民在开网店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
“应当鼓励民营企业注资有条件的地域,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型企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孙志明说,“政府则要在创造便利的通讯、交通等硬件和完善政府服务等软环境上对农民给予扶持。”
[责任编辑: 杨丽]